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 2
第二节 超(超)临界锅炉炉型及燃烧技术 6
第三节 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技术 10
第四节 超(超)临界燃煤锅炉的发展现状 16
第五节 水和水蒸气的热物理性质 24
第六节 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传热及水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26
第二章 水冷壁管流动传热试验系统和数据处理方法 36
第一节 试验系统及试验段结构 36
第二节 试验方法及步骤 39
第三节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1
第三章 垂直光管的传热特性 48
第一节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垂直上升光管的传热特性 48
第二节 超(超)临界压力区垂直上升光管的传热特性 57
第三节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垂直下降光管的传热特性 62
第四节 超(超)临界压力区垂直下降光管的传热特性 66
第五节 垂直上升与垂直下降光管的传热特性比较 68
第六节 主要结论 72
第四章 倾斜下降光管的传热特性 73
第一节 亚临界压力区倾斜下降光管的传热特性 73
第二节 近临界压力区倾斜下降光管的传热特性 78
第三节 超临界压力区倾斜下降光管的传热特性 82
第四节 主要结论 88
第五章 内螺纹管的传热及摩擦阻力特性 90
第一节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四头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 90
第二节 超(超)临界压力区四头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 98
第三节 亚临界及近邻界压力区六头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 102
第四节 超(超)临界压力区六头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 110
第五节 内螺纹管的单相摩擦阻力特性 114
第六节 内螺纹管的汽水两相摩擦阻力特性 117
第七节 主要结论 123
第六章 超临界CFB锅炉水冷屏流量分配特性 125
第一节 试验系统与方法 125
第二节 水冷屏气液两相流流型与下降管截面含气率分析 133
第三节 气水两相流分配特性的评价标准 140
第四节 中间混合集箱与上升水冷屏分配特性 141
第五节 进口集箱与下降水冷屏分配特性 149
第六节 竖直集箱两相流流量分配计算模型与结果分析 159
第七节 水冷屏流量分配安全性分析 165
第八节 主要结论 170
第七章 超(超)临界锅炉水动力计算模型 172
第一节 水冷壁水动力非线性方程迭代法模型 172
第二节 中间集箱静压分布计算模型 175
第三节 水冷壁压降、传热与壁温计算模型 177
第四节 通用水动力计算软件简介 185
第八章 超超临界垂直管圈锅炉水动力计算 190
第一节 超超临界垂直管圈锅炉简介 190
第二节 流动回路划分与计算模型 193
第三节 水冷壁压降与流量分配分析 199
第四节 水冷壁出口气温及壁温分布 201
第九章 超临界螺旋管圈塔式锅炉水动力计算 207
第一节 超临界螺旋管圈塔式锅炉简介 207
第二节 流动回路划分与计算模型 212
第三节 水冷壁压降与流量分配分析 217
第四节 水冷壁出口气温及壁温分布 220
第十章 超临界垂直管屏CFB锅炉水动力计算 225
第一节 超临界垂直管屏CFB锅炉简介 225
第二节 流动回路划分与计算模型 226
第三节 水冷壁压降与流量分配分析 232
第四节 水冷壁出口汽温及壁温分布 235
第十一章 超临界环形炉膛CFB锅炉水动力计算 244
第一节 超临界环形炉膛CFB锅炉简介 244
第二节 流动回路划分与计算模型 246
第三节 水冷壁压降与流量分配分析 250
第四节 水冷壁出口汽温及壁温分布 253
第十二章 超临界W火焰锅炉水动力计算 259
第一节 超临界W火焰锅炉简介 259
第二节 流动回路划分与计算模型 261
第三节 水动力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数据比较 266
第四节 变负荷运行汽温偏差过大工况水动力计算分析 271
第五节 降低炉膛出口汽温偏差调整方案——加装中间混合集箱 288
第十三章 超临界定压运行T型锅炉水动力计算 295
第一节 超临界定压运行T型锅炉简介 295
第二节 流动回路划分与计算模型 299
第三节 水冷壁压降与流量分配分析 305
第四节 水冷壁出口气温及壁温分布 308
第十四章 超临界锅炉水冷壁流动不稳定性数值分析 318
第一节 超临界锅炉水冷壁流动的不稳定性 318
第二节 数值计算模型 319
第三节 数值求解方法 324
第四节 通用流动不稳定性数值分析及壁温计算程序 329
第五节 超临界CFB锅炉水冷壁流动不稳定性数值分析 338
参考文献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