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草案编写技术参考规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东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9709136
  • 页数:2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围绕法规草案编写的技术问题,汇集归纳整理了编写法规草案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要求,包括编写原则、编写方式、编写流程、草案设计、体系建设等全方位内容,可为法规草案的编写工作提供流程和技术上的参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参考性。

第一章 编写法规草案原则 1

第一节 贯彻依法治国方针 1

一、有意识地掌握有法可依现状 2

二、有计划地编写法规草案 2

三、有组织地实施编写计划 2

四、有规则地编写草案内容 3

第二节 遵循依法立法原则 3

第三节 坚持法律制度统一 4

一、法规草案与国家法律体系之间保持统 5

二、法规草案系统内部保持统 5

三、法规草案之间保持统 6

四、法规草案内部保持统 6

第四节 符合实际实事求是 6

一、草案规范主体和调整对象确实存在 7

二、草案内容符合实际 7

三、概念与规则准确无异议 7

四、事务和程序的逻辑关系合理 8

五、操作实施应能够正确执行 8

第五节 适应建设发展需要 8

一、明确管理机关在国家建设方面的责任与权力 9

二、正确处理社会行政管理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9

三、维护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的地位和权益 9

四、满足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10

五、逐步建设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10

第二章 编写法规草案分类 11

第一节 编写新法规草案 11

一、正确确定草案在法规体系中的位置 12

二、参照类似现行法规拟制调研提纲 13

三、采取多种方式实地调研了解现实状况 13

四、归纳新法规的草案名称和整体形式结构 13

五、规范内容按照合理顺序分门别类填入新草案 14

六、组织草案初稿反复征求意见协调统一规范内容 14

第二节 编修旧法规草案 15

一、分类掌握法规草案的编修周期 15

二、收集整理归纳法规编修内容 16

三、研究确定法规编修形式 16

四、采取相应的法规编修程序 17

五、慎重处理法规编修遇到的问题 18

第三节 编写综合法规草案 19

一、研究确定法规涉及的横向调整范围 19

二、合理区分并规范相关部门(专业)职责 20

三、统一规范综合性和共性内容 20

四、严密把握规范内容内涵的逻辑关系 20

五、协调与其他相关法规内容的一致性 20

六、承上启下处理好法规体系纵向衔接问题 20

第四节 编写系列法规草案 21

一、研究确定系列法规的建设计划 21

二、布置编写任务,分工编写法规草案 22

三、统一规范形式结构、范围和共性内容 22

四、区分规范系列调整对象的特点内容 22

五、协调处理法规的关联事项 22

六、反复组织系列法规的统稿事宜 23

第三章 编写法规草案准备 24

第一节 编写组织准备 24

一、成立相应的编写组织领导机构 25

二、确定具体实施草案编写的单位或部门 25

三、落实编写组及其成员 26

第二节 编写思想准备 27

一、明确具体编写任务与要求 27

二、调研掌握拟编写法规现状 27

三、汇总整理研讨编写内容并形成编写方案 28

四、组织立法技术培训 28

第三节 编写材料准备 29

一、历史文件和施行中问题及规范事务现状情况资料 29

二、专业系统直接上(下)位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29

三、最新同层次同类法规样本 30

四、有关立法规范方面的资料 30

第四节 编写保障措施 30

一、安排一定时间的离岗专职编写 31

二、提供相对独立肃静的集中编写场所 31

三、便捷的编写资料收集与查询条件 31

四、组织必要的实地调研行动保障 32

五、较充足的编写活动经费保障 32

第四章 编拟法规草案框架形式 33

第一节 确定适用范围与调整对象 34

一、确定拟编写法规草案适用范围的位阶 34

二、准确确定调整对象 35

三、区分与上下位法规界限 36

四、合理衔接相关法规 37

第二节 明确编写方式与层次 39

一、编章节条的方式与层次 39

二、章节条的方式与层次 40

三、章条的方式与层次 41

四、条或规范性文件简单序数排序的方式与层次 42

第三节 整理研究规范与内容 43

一、概括整理属于总则部分的基础规范 44

二、分析研究并理顺属于分则部分的内容 44

三、汇集其他属于附则部分的规范与内容 45

四、科学衔接并合理处理密切相关的规范事项与内容 45

第四节 编拟层次名称与条旨纲目 45

一、针对法规草案分类形式研定草案名称 46

二、按照编写方式编拟各层次名称 47

三、根据草案内容逐条编拟法条条旨 48

四、形成法规草案基础框架纲目 49

第五章 拟定法规草案名称 51

第一节 法规草案名称构成 51

一、法规草案名称的适用范围对象 52

二、法规草案名称中规范内容范围 52

三、法规草案名称的法律名称 53

四、法规草案名称构成三要素应完整一致规范 55

第二节 草案名称三要素编拟区分 56

一、国家法律草案名称三要素构成 56

二、行政(区域)法规草案名称三要素构成 57

三、部门(区域)规章草案名称三要素构成 58

四、规范性文件草案名称三要素构成 59

第三节 草案名称三要素编拟原则 59

一、草案名称应与草案内容拟调整对象保持一致 60

二、草案名称应符合拟发布机关权限 60

三、草案名称能准确涵盖法规草案调整范围 60

四、草案名称与法规草案规范内涵相吻合 60

第四节 草案层级名称基本特征 61

一、草案层级名称构成稳定、逻辑严密 61

二、草案层级名称高度概括、文字简洁 61

三、草案层级名称层次有限、表述完整 62

四、草案层级名称格式统一、居中占行多、有空格无标点 62

第六章 法规草案章节层次设置 64

第一节 章结构设置 64

一、分析设置章结构层次的条件与要求 65

二、区分总则章、分则章和附则章三部分的基本内容 66

三、研究分则部分设章的合理排序 67

四、推敲章名与章内具体内容相对应 69

第二节 节层次设置 70

一、分析设置节层次的条件与要求 70

二、区分拟规范内容组成分类设置节层次 72

三、研究节层次内容的合理排序 73

四、推敲节名与节内具体内容相对应 74

第三节 章节结构层次格式 75

一、章节名称的位置与形式 75

二、章节名称组成及格式 76

三、章节名称的字体与字号 76

四、章节名称的排序与数序 77

第四节 章节繁简与内容层次 77

一、内容两个方面(层次)以上时即可设置章(节)层次 77

二、内容层次简单时,章节设置即可简化 78

三、内容层次复杂时,章节设置则趋于繁复 78

四、均应逻辑关系合理、内容层次清晰并便于理解掌握和执行 78

第七章 编写法规草案总则 79

第一节 总则功能 79

一、明确法规草案的法律地位与关系 80

二、定义法规草案的基础概念内涵 80

三、限定法规草案的适用范围与规范内容 81

四、提出施行草案规范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等 81

第二节 总则法理 82

一、规范内容有据 82

二、限定范围有界 83

三、编写称谓规范 83

四、总体内涵严密 84

第三节 总则内容 84

一、起草依据 85

二、概念定义 86

三、适用范围 88

四、规范内容 88

五、地位作用 89

六、基本原则 89

七、基本制度 90

八、责任机关 90

九、总要求 91

第四节 总则与分(附)则关系 91

一、总则章与分则内容的关系 92

二、总则章与附则章的关系 93

三、总则章与分(附)则的总体关系 94

第八章 编写法规草案分则 96

第一节 分则功能 96

一、编设拟规范方面横(纵)向的框架层次结构 97

二、分别汇集草案限定范围内不同方面的规范性内容 97

三、明确分规则根据和局部(专项)概念的内涵与界限 98

四、规定草案法律规范的具体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等 98

第二节 分则法理 99

一、框架层次编设合理 99

二、法定行为准则确定 100

三、法律后果规范明确 100

四、规范内涵完整严密 101

第三节 分则内容 101

一、执行主体职责 102

二、规范事务管理制度 102

三、调整对象行为规范 103

四、行为准则具体要求 103

五、相应法律责任 104

六、分则内容关联事务 104

第四节 分则内涵相互关系 105

一、章与章之间内涵衔接紧密 105

二、章节之间层次分明内涵严谨 108

三、整体内涵闭环完整完善 110

四、与其他有关法规内容相互关联 111

第九章 编写法规草案附则 113

第一节 附则功能 113

一、补充定义对象、事项和范围概念内涵 114

二、衔接法规草案相关规范内容 114

三、明确授权立法和执法解释权 114

四、确定新旧法规的生效与废止 115

第二节 附则法理 115

一、补充定义完善 115

二、相关衔接必要 116

三、授权权限合法 116

四、生效废止具体 117

第三节 附则内容 117

一、补充定义内容 118

二、相关衔接内容 119

三、授权权限内容 121

四、生效与废止内容 122

第四节 附则与法规内容相互关系 125

一、与总(分)则章之间内涵互补和前呼后应的关系 125

二、与相关法规内容之间横向衔接的关系 126

三、与法律体系建设及专业法规层次之间纵向衔接的关系 126

四、与法规生效施行的时效及立废关系 126

第十章 编写法规草案法条 128

第一节 法条条序 128

一、条序组成模式 129

二、条序字号字体 129

三、条序编写位置 129

四、条序数序数字 129

五、条序数序单个数字模式 130

六、条序数序两位数字模式 130

七、条序数序三位数字模式 130

八、条序数序多位数字形态 131

第二节 法条条旨 131

一、条旨位置 132

二、条旨组成模式 132

三、条旨字号字体 132

四、条旨内容 132

五、条旨内涵 133

六、条旨性质 134

七、条旨作用 134

八、条旨使用原则 135

第三节 法条格式 138

一、法条基本编写形态 138

二、法条正文层次层序 139

三、法条正文层次结构格式 140

四、法条条款层次格式 141

五、法条条款项层次格式 142

六、法条条款项目层次格式 143

七、正文层次格式标点符号 143

八、法条层次格式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144

第四节 法条法理 145

一、法条规范同(唯)一完整事务 145

二、法条规范同层级(权限)范围内容 146

三、法条内容避免分散(重复)规范 146

四、法条内容(涵)不得相互矛盾 146

第五节 法条内容 146

一、法条内容组成 147

二、法律规定构成 148

三、法律规定类别 148

四、制定法律规定要求 150

第六节 法条原则 151

一、统一性原则 151

二、准确性原则 152

三、可操作性原则 153

第七节 法条文字 154

一、基本要求 154

二、语法句式 155

三、法言法语 156

四、规范用语 157

第八节 法条数字 158

一、法律用数字基本原则 158

二、使用汉字数字 159

三、使用阿拉伯数字 160

四、使用数理化等数字 160

第九节 法条繁简 160

一、确定法条内容内涵的必要性 160

二、掌控发布机关的权限范围和内容 161

三、区分编写内容的具体层次形式 161

四、判断法条内容可独立成条的条件 163

第十节 法条关系 164

一、根据(依据)关系 165

二、总分(粗细)关系 165

三、基础(应用)关系 165

四、时序(先后)关系 165

五、平行(排序)关系 166

六、层次(上下)关系 166

七、规程(衔接)关系 166

八、指引(说明)关系 167

第十一节 法条解释 167

一、法条编写相关资料 167

二、法规草案编写说明中的主要法条内容解释 168

三、成文法规的法条释义 170

第十一章 编写法规草案初稿 172

第一节 汇集草案初稿成稿材料 172

一、法规草案的拟规范事务现状 172

二、法规草案初稿正文 173

三、法规草案初稿编写说明 175

第二节 安排草案初稿专业会审 175

一、草案编写起草汇报 175

二、专业系统专家咨询 176

三、业务部门汇报 176

四、专业系统会审 177

第三节 组织草案初稿内容协调 177

一、专业业务横向协调 178

二、业务系统纵向协调 178

三、共性内容一致协调 179

四、法律制度综合协调 179

第四节 制定草案初稿编修方案 180

一、明确修改稿目标 180

二、整理修改稿材料 180

三、统一专业系统意见 181

四、按编修方案编写修改稿内容 181

第十二章 编写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稿 183

第一节 整理草案征求意见稿材料 183

一、拟制征求意见活动公函 183

二、草案征求意见稿正文 184

三、草案征求意见稿编写(起草)说明 185

第二节 组织征求意见活动 185

一、研定征求意见对象与范围 185

二、选择征求意见方式 186

三、发送与接收征求意见稿 186

四、收集与反馈意见 187

第三节 安排征求意见会议 187

一、发布召开征求意见会议通知 188

二、组织参会人员讨论草案征求意见稿内容 188

三、安排实地现场观摩或演示验证 189

四、综合汇总归纳修改意见 189

第四节 研究处置草案修改意见 190

一、分类归纳修改意见 190

二、主管部门研讨修改意见 190

三、专项沟通核实修改意见 191

四、采纳处置修改意见 191

第十三章 编写法规草案会审稿 194

第一节 确定草案会审稿形式 194

一、草案会审稿内涵特征 194

二、草案初(征求意见)稿会审稿 195

三、旧法规编修草案会审稿 195

四、涉密级别高的草案会审稿 196

第二节 准备草案会审稿材料 196

一、制发专项会审会公函 196

二、草案会审稿正文 197

三、草案会审稿编写(起草)说明 197

四、草案会审稿有关参考资料 198

第三节 组织审议会审稿 198

一、介绍会审稿编写情况 198

二、明确会审会审议任务 199

三、推选会审会审议机构 199

四、会审会审议会审稿资料 199

第四节 审签会审稿会审意见 200

一、归纳整理审查意见(纪要) 200

二、讨论修改审查意见(纪要) 201

三、集体表决审查意见(纪要) 201

四、签署审查意见(纪要)签名表 201

第十四章 编写法规草案送审稿 203

第一节 列入发布机关立法计划 203

一、法规草案列入立法长期规划 203

二、法规草案列入立法年度计划 204

三、法规草案列入立法年度补充计划 204

四、法规草案列入立法计划项目内容 204

第二节 呈报单位内部协调同意 205

一、主管业务部门及其业务系统同意 205

二、呈报单位内有关部门(系统)同意 205

三、呈报单位法制(立法)综合部门同意 205

四、呈报单位领导集体同意 206

第三节 确定草案送审稿材料 206

一、法规草案送审公函 206

二、草案送审稿正文 207

三、送审稿编写(起草)说明 207

四、送审稿有关参考资料 208

第四节 与发布机关法制(立法)主管部门沟通 209

一、符合送审稿编写计划与条件 209

二、协调送审稿内容调整变化 209

三、研究送审稿送审形式与程序 210

四、确定送审稿材料及数量 210

第十五章 修改法规草案稿 211

第一节 综合研究修改意见 211

一、提意见者与意见内容的关系 211

二、提出意见内容的角度 212

三、意见内涵的取(倾)向 212

四、提意见者理解草案内容的程度 212

五、意见对草案相关内容的影响 213

六、意见内容的合法(可行)性 213

第二节 科学采纳意见内涵 213

一、符合法律基本原则 214

二、与现行法律行为准则一致 214

三、有助于加强并促进制度建设 214

四、能增强规范可操作性 214

第三节 慎重确定修改内容 215

一、修改内容适用范围恰当 215

二、修改内容调整对象准确 215

三、修改内容行为规范合法 216

四、修改内容法律后果公正 216

五、修改内容现实可行 216

第四节 反复斟酌推敲文字 217

一、文字内容位置恰当 217

二、内容意思含义清晰 217

三、语言句型表述顺畅 217

四、选词用字经得起推敲 218

第十六章 编写法规草案与法律体系建设 219

第一节 健全法律体系基本关系 219

一、编写法规草案是否有法可依 220

二、编写根据是否直接明确 220

三、系统内专业法律依据能否满足 220

四、系统外相关法律依据能否涵盖 220

第二节 充实法律体系规范内容 221

一、法律体系是否完整 221

二、规范范围是否科学明确 221

三、规范内容能否满足需要 222

四、相关规范内容可否够用 222

第三节 完善法律体系协调制度 222

一、明确法律制度间的协调关系 223

二、研究解决法律制度协调措施 223

三、调整法规草案编修规划计划 223

四、逐步协调完善法律体系制度 224

第四节 促进法律体系建设发展 224

一、编写法规草案是依法治国基础 224

二、编写法规草案是有法可依开端 225

三、编写法规草案可弥补法网漏洞 225

四、编写法规草案能促进法律体系建设发展 225

附录 227

附件一 法律(网)体系关系概念平面示意图 228

附件二 法规草案编写(立法)规(计)划样式 229

附件二之一 立法规划样式 229

附件二之二 年度立法计划报告表样式 230

附件三 法规草案编写纲目框架与页面字体字号 231

附件三之一 法规草案编写纲目框架样式 231

附件三之二 法规草案编写格式及字体字号注释 232

附件四 法规草案稿格式样式 233

附件四之一 法规草案章节条标准格式样式 233

附件四之二 法规草案法条简单格式样式 235

附件四之三 规范性文件格式样式 236

附件五 法条形(格)式全形态样式 237

附件六 法规草案文字及标点符号使用参考 238

附件七 法规草案稿征求意见汇总处置表样式 240

附件八 法规草案会审稿会审意见(纪要)样式 242

附件九 一般通用公文与法律规范文书主要区别参考 244

后记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