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后方代表团 1
一、概述 3
二、出席中共七大的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名单 5
(一)分组名单 5
(二)代表团人员编号、座次 7
三、大后方代表团代表简介 11
1.叶剑英(1897—1986) 11
2.孔原(1906—1990) 14
3.古大存(1896—1966) 16
4.邓颖超(1904—1992) 18
5.区梦觉(1906—1992) 20
6.唐初(1909—1969) 22
7.杨尚奎(1905—1986) 22
8.林黎明(1903—1984) 24
9.朱荣(1918—1990) 25
10.方华(1912—1999) 26
11.吴有恒(1913—1994) 27
12.何潮(1900—1985) 28
13.周材(1900—1972) 29
14.周小鼎(1915—1991) 31
15.卢绍武(1906—1978) 31
16.王均予(1905—1978) 33
17.廖似光(1911—2004) 35
18.锺明(1919—2003) 36
19.云广英(1905—1990) 38
20.丘金(1905—1998) 39
21.肖贤法(1914—1981) 41
22.谭辅仁(1910—1970) 42
23.蔡书彬(1894—1964) 43
24.帅孟奇(1897—1998) 45
25.周恩来(1898—1976) 47
26.徐特立(1877—1968) 50
27.高文华(1904—1994) 52
28.李涛(1905—1970) 54
29.毛朗明(1912—1997) 55
30.欧阳方(1914—1984) 57
31.董必武(1886—1975) 58
32.何克全(1906—1955) 61
33.钱瑛(1903—1973) 62
34.曹瑛(1908—1990) 65
35.谢竹峰(1905—1995) 67
36.黄松龄(1898—1972) 68
37.陈方(1912—1983) 70
38.李鹏(1902—1981) 71
39.赵石(1914—2009) 72
40.刘三源(1914—2000) 74
41.陈家康(1913—1970) 75
42.龙飞虎(1915—2000) 76
43.贾琏(1903—1981) 77
44.李金德(1918—1997) 78
45.曾惇(1917—1984) 80
46.方方(1904—1971) 82
47.伍洪祥(1914—2005) 85
48.苏惠(1909—1996) 87
49.王维(1918—) 88
50.边章五(1900—1954) 90
51.陈仁麒(1913—1994) 91
52.方朗(1923— ) 93
53.李兆炳(1909—1992) 94
54.何浚(1904—1982) 95
55.锺平(1907—1987) 97
56.李克农(1899—1962) 98
57.吴继周(1915—1990) 100
58.罗其南(1918—1986) 102
59.王只谷(1906—1982) 103
60.危秀英(1910—2005) 105
61.夏之栩(1906—1987) 106
62.刘詠柏(1906—1976) 107
63.罗孟文(1905—1988) 107
64.李辉(1913—1948) 109
65.贺怡(1911—1949) 110
66.廖志高(1913—2000) 111
67.秦邦宪(1907—1946) 113
68.吴玉章(1878—1966) 115
69.吴克坚(1900—1986) 117
70.江浩然(1919—) 119
71.涂万鹏(?—1949) 120
72.梁华(1906—1956) 121
73.程子健(1902—1973) 122
74.陈震(1905—1988) 124
75.龙潜(1910—1979) 125
76.王亦清(1908—1963) 126
77.杜延庆(1906—1998) 127
78.邓照明(1919—1990) 128
79.刘云(1915—2009) 129
80.黄才焯(1902—1981) 131
81.蒋南翔(1913—1988) 132
82.苏博(1917—2001) 134
83.华健(1919—1949) 134
84.张越霞(1910—1979) 135
四、大后方代表团代表在中共七大上的部分发言和讨论记录 137
广东代表组对七大的提议 137
古大存在七大上的大会发言 138
叶剑英在七大上的大会发言 145
大后方代表团闽粤赣组方方的意见提纲 162
大后方代表团两广组小组会讨论选举条例草案的记录 167
大后方代表团湖南小组讨论选举新中央委员会条例草案的意见 168
大后方代表团湖北小组对选举条例草案讨论结果 169
大后方代表团闽粤赣小组对选举条例草案的意见 170
大后方代表团江西小组讨论选举条例草案的意见 170
大后方代表团四川组对选举条例草案的意见 171
重庆 173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重庆救国会的建立 175
(一)九一八事变后救亡运动的兴起 175
(二)重庆救国会的建立和救亡运动的高涨 184
二、党组织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重建和大发展 193
(一)全国抗战爆发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
(二)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和中共重庆市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199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党组织的大发展 204
三、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主要活动 215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与南方局的成立 215
(二)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团结 217
(三)占领抗战文化阵地,发展进步文化 232
(四)团结中间力量,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38
(五)加强外事工作,争取国际支持 251
(六)建设坚强的战斗堡垒 255
四、荫蔽精干,实行“三勤”、“三化” 261
(一)高举抗日爱国旗帜,开展群众运动 261
(二)荫蔽精干,彻底转变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 268
(三)贯彻“三勤”、“三化” 273
(四)“据点”的发展和外围组织的建立 278
五、掀起民主运动高潮 迎来抗战胜利 288
(一)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和重庆民主运动的高涨 288
(二)推动反对国民党特务统治的斗争 298
(三)工人运动的广泛开展 303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和重庆人民对抗战的贡献 309
四川 317
一、抗日救亡运动 319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 319
(二)华北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 324
二、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339
(一)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339
(二)川康特委和川东特委的成立 347
(三)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 350
三、上层统战工作和川军出川抗战 354
(一)上层统战工作的对象与策略 354
(二)推动川军出川抗战 359
(三)稳定川军留川部队 366
四、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370
(一)抗日救亡团体领导核心的形成 370
(二)群众支援抗战的热潮 375
(三)抗日宣传活动 379
(四)抗战文化运动 385
五、坚持团结抗战和人民民主运动的开展 395
(一)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 395
(二)在反共逆流中加强党的建设 405
(三)对四川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424
(四)人民民主运动 428
(五)四川人民对抗战胜利的贡献 440
云南 449
一、中共云南省工作委员会 451
(一)中共云南省工作委员会的建立 451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云南的形成和发展 455
(三)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463
二、建设坚强的、战斗的云南党组织 469
(一)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 469
(二)按照建设坚强的战斗的党组织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 480
(三)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主堡垒” 486
(四)在全省各地建立党的工作据点 491
(五)爱国民主运动的兴起 498
三、云南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503
(一)滇西怒江西岸沦陷后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503
(二)抗战时期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513
(三)云南各族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