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行 1
1.1.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特殊区位 1
1.2 研究意义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态势 2
1.3.1 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 2
1.3.2 传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3
1.3.3 基于足迹家族的生态文明评价研究进展 4
1.3.4 存在的问题 6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6
1.4.1 研究内容与时空范围 6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7
1.5 数据来源 8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9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9
2.2 自然条件 10
2.2.1 地形 10
2.2.2 土地资源 11
2.2.3 森林资源 12
2.2.4 水资源 13
2.2.5 能源资源 14
2.3 人口与经济发展 15
2.3.1 人口 15
2.3.2 经济发展 16
2.3.3 产业结构 18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9
2.4.1 社会经济问题 19
2.4.2 生态环境问题 20
第3章 基于足迹家族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 22
3.1 足迹家族简介 22
3.1.1 生态足迹 22
3.1.2 水足迹 23
3.1.3 碳足迹 24
3.2 基于足迹家族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 30
3.2.1 生态压力指数 30
3.2.2 水资源压力指数 30
3.2.3 温室气体排放指数 30
3.2.4 人类发展指数 31
3.2.5 生态文明指数 32
3.3 本章讨论与小结 33
3.3.1 讨论 33
3.3.2 小结 35
第4章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足迹分析 36
4.1 生态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 36
4.1.1 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 36
4.1.2 生态足迹的空间格局分析 40
4.2 生物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43
4.2.1 生物承载力的动态变化 43
4.2.2 生物承载力的空间格局分析 46
4.3 生态赤字的时空变化特征 49
4.3.1 生态赤字的动态变化 49
4.3.2 生态赤字的空间格局分析 53
4.4 本章讨论与小结 56
4.4.1 讨论 56
4.4.2 小结 57
第5章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足迹分析 59
5.1 可用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59
5.1.1 可用水资源的动态变化 59
5.1.2 可用水资源的空间格局分析 61
5.2 水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 64
5.2.1 水足迹的动态变化 64
5.2.2 水足迹的空间格局分析 67
5.3 本章讨论与小结 72
5.3.1 讨论 72
5.3.2 小结 74
第6章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碳足迹分析 75
6.1 经济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特征分析 75
6.1.1 经济带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75
6.1.2 省、市级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76
6.2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77
6.2.1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动态变化 77
6.2.2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空间格局分析 81
6.3 各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 84
6.3.1 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 84
6.3.2 特殊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 88
6.3.3 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 92
6.3.4 林业固碳的时空变化 95
6.3.5 废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 99
6.4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 103
6.4.1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 103
6.4.2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格局分析 104
6.5 地均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 107
6.5.1 地均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 107
6.5.2 地均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格局 108
6.6 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11
6.6.1 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 111
6.6.2 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格局分析 113
6.7 本章讨论与小结 115
6.7.1 讨论 115
6.7.2 小结 117
第7章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发展足迹分析 119
7.1 预期寿命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19
7.1.1 预期寿命指数的动态变化 119
7.1.2 预期寿命指数的空间格局分析 121
7.2 教育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23
7.2.1 教育指数的动态变化 123
7.2.2 教育指数的空间格局分析 124
7.3 收入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27
7.3.1 收入指数的动态变化 127
7.3.2 收入指数的空间格局分析 128
7.4 本章讨论与小结 130
7.4.1 讨论 130
7.4.2 小结 131
第8章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33
8.1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133
8.1.1 经济带尺度的动态变化 133
8.1.2 省域尺度的动态变化 134
8.2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空间格局分析 139
8.2.1 省域尺度的空间格局分析 139
8.2.2 市(州)域尺度的空间格局分析 146
8.3 本章讨论与小结 152
8.3.1 讨论 152
8.3.2 小结 152
第9章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环境与社会互动效应分析 154
9.1 资源环境及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的动态分析 154
9.1.1 经济带尺度的贡献率分析 155
9.1.2 省域尺度贡献率的动态分析 158
9.1.3 省域尺度贡献率的结构比例变化特征 162
9.2 资源环境及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的空间格局分析 164
9.2.1 省域尺度的空间格局分析 164
9.2.2 市(州)域尺度的空间格局分析 170
9.3 本章讨论与小结 175
9.3.1 讨论 175
9.3.2 小结 176
第10章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设计 177
10.1 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区的划分 177
10.1.1 指导思想 177
10.1.2 划分原则 177
10.1.3 划分方法 178
10.1.4 划分结果 178
10.2 生态文明水平较高类型区(Ⅰ类区)的建设路径 180
10.2.1 Ⅰ类区的主要特征 180
10.2.2 Ⅰ类区的建设路径 180
10.3 生态文明水平中等类型区(Ⅱ类区)的建设路径 182
10.3.1 Ⅱ类区的主要特征 182
10.3.2 Ⅱ类区的建设路径 182
10.4 生态文明水平较低类型区(Ⅲ类区)的建设路径 184
10.4.1 Ⅲ类区的主要特征 184
10.4.2 Ⅲ类区的建设路径 184
10.5 本章讨论与小结 186
10.5.1 讨论 186
10.5.2 小结 187
参考文献 189
附录 195
附表1 经济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195
附表2 经济带各市(州)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199
彩图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