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证据学的研究对象 1
第二节 证据学的体系 12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18
第一节 神示证据制度 20
第二节 法定证据制度 25
第三节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28
第四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32
第三章 证据法的原则 39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 40
第二节 直接言词原则 47
第三节 无罪推定原则 51
第四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58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58
第二节 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 61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68
第五章 证据的种类 71
第一节 物证 72
第二节 书证 80
第三节 证人证言 88
第四节 被害人陈述 111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118
第六节 当事人陈述 130
第七节 鉴定意见 140
第八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和现场笔录 148
第九节 视听资料 155
第十节 电子证据 161
第十一节 行政执法证据 169
第六章 证据的分类 175
第一节 证据分类的概念、意义 176
第二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178
第三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180
第四节 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184
第五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186
第六节 本证和反证 191
第七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195
第一节 证据的收集 196
第二节 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诉讼机制 208
第三节 证据开示和举证时限 217
第四节 证据的保全 231
第八章 证明概述 240
第一节 证明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240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 247
第九章 证明对象 250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 250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252
第十章 证明责任 259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 259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承担 264
第十一章 证明标准 275
第一节 证明标准的概念、意义 276
第二节 我国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282
第十二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 289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意义 289
第二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 297
第三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 302
第十三章 推定和司法认知 308
第一节 推定 308
第二节 司法认知 326
第十四章 证据规则 339
第一节 证据规则的概念、意义 340
第二节 外国证据规则简介 354
第三节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366
第四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372
第五节 相关证据规则 388
第六节 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 392
第七节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 402
后记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