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世医书 第31册 综合类4》PDF下载

  • 购买积分:3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清湖,周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开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3124614
  • 页数:1332 页
图书介绍:

卷之一 1

中风门 1

中风叙论之始 1

中风脉法 1

中风不治证 2

风分在脏在腑在经之异 2

治风不可下论 2

治风不可利小便 2

湿病似中风论 3

中风先调气说 3

气中论 3

四肢不举有虚有实 4

论风非外来乃本气病 4

风本于热论 4

治风用汗吐下三法 5

论中风不当与痿证同治 5

内因似中风论(续添) 6

发表之剂 7

攻里之剂 9

发表攻里之剂 9

调血养血之剂 10

理气之剂 11

理血之剂 12

通关透肌骨之剂 12

治痰通经诸方 13

杂方 14

灸法 15

吐剂 17

卷之二 18

痿证门 18

诸痿因肺热相传 18

痿因内脏不足所致 18

痿因血少 18

治痿与治痹不同 19

治痿大法 19

杂方 20

卷之三 22

伤风门 22

叙风之为病 22

伤风脉法 22

论伤风与伤寒六经传变相同 22

辛温解表之剂 23

辛平解表之剂 23

辛凉解表之剂 24

辛凉解表攻里之剂 24

攻里之剂 25

卷之四 26

痰饮门 26

痰饮脉法 26

仲景四饮 26

痰分三因 27

论治痰理气之说 27

论痰为诸病 27

论饮专主于湿 28

论痰证有五 28

论痰清浊 29

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 29

论《局方》用热药治诸气痰饮呕吐膈噎之误 30

论痰证有似邪祟(详见补虚门) 31

解表之剂 31

攻下之剂 32

吐剂 34

分利之剂 35

治湿和中之剂 35

治风痰之剂 36

热痰之剂 37

治寒痰之剂 38

理气之剂 39

降气坠痰温补之剂 39

卷之五 41

滞下门 41

肠澼生死脉法 41

仲景治痢大法 41

东垣治痢法 42

太阴受湿传肾为脓血痢 42

论风寒暑湿皆能作痢 43

论滞下分三因 43

时疫作痢 44

论食毒作痢 44

论里急后重 44

论泄痢而呕 45

论泄痢腹痛 45

论禁口痢 45

论下痢吃逆 45

辨痢色分五脏 46

辨赤白分冷热之误 46

论热药治痢之误 47

治痢通因通用之法 48

论《局方》用热药涩药之非 48

滞下亦有挟虚挟寒 48

治热之剂 50

治寒之剂 51

冷热之剂 52

治风之剂 52

治湿之剂 53

治暑之剂 53

攻下之剂 53

消积之剂 54

止涩之剂 55

收敛之剂 56

血剂 57

补剂 57

杂方 58

卷之六 60

泄泻门(此门宜与滞下看) 60

泻痢生死脉法 60

仲景治痢大法 东垣治痢大法(按:此并见滞下门) 60

泻分寒热 60

论泻痢有湿有热有风有寒 61

论暴注属火 61

论胃气下降为飧泄 61

论春伤于风夏必飧泄 62

论飧泄属风宜汗 62

泻分三因 62

治泻痢用吐下汗三法 63

丹溪论《局方》用热药涩药治痢之误(按:此见滞下门) 63

治湿之剂 63

治风之剂 64

治热之剂 65

治暑之剂 65

治寒之剂 65

治风寒湿之剂 66

止涩之剂(按:诸方论并见滞下门) 66

去积之剂 66

升发之剂 67

调补脾胃之剂 67

补肾之剂 68

卷之七 69

疟门 69

《内经》叙疟 69

疟脉 69

疟备三因 69

论痰能致疟 70

疟分三阳三阴浅深之异 70

疟非脾寒及鬼食辨(后添论断) 71

痎疟 72

解表之剂 73

温热燥脾之剂 75

消疟之剂 76

消食之剂 77

吐疟之剂 77

截疟诸丹 77

卷之八 80

咳嗽门 80

诸经叙咳 80

脉法 81

咳证死脉 81

论咳与嗽本一证 81

论嗽分六气毋拘于寒 82

论咳分三因 82

论湿痰主嗽 83

论痰饮治咳(详见痰饮门) 83

论嗽发早晏病本不同 83

论干咳嗽治法 84

论咳为肺痿 84

治风之剂 84

表里气血之剂 85

治寒之剂 85

散风寒下气之剂 85

气分之剂 86

治暑之剂 86

治湿之剂 86

治燥之剂 87

气血之剂 87

治火之剂 88

治热之剂 88

手足太阴之剂 89

理气之剂 90

收敛之剂 90

滋阴之剂 91

治邪注之剂 91

治痰诸方 92

腑脏汤液诸方 93

熏法 94

灸法 95

卷之九 96

热门(发热附) 96

《内经》叙热为诸证 96

叙阴阳虚盛为热 96

脉法 96

论热在气在血之分 97

论五脏有邪身热各异 98

论表里热 98

论杂病阴阳虚实寒热与伤寒不同 99

论杂证发热恶寒与伤寒不同 100

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论 101

虚中有热宜灸论 102

论骨蒸劳热用吐下法 103

论虚热发汗之误 103

论阴盛格阳身热治例 104

论诸发热病本不同 104

发表之剂 106

攻里之剂 107

发表攻里之剂 108

清气之剂 109

凉血之剂 109

清气凉血之剂 110

安神清镇诸方 111

泻诸经实热方 111

治虚热升阳之剂 113

治虚热滋阴之剂 114

升阳滋阴之剂 115

治风热之剂 116

寒热之剂 116

暑热之剂 116

湿热之剂 117

火热之剂 117

风湿热之剂 117

治食热之剂 117

卷之十 119

火门 119

《内经》叙火为诸证 119

论相火动为诸证 119

论火岂君相五志俱有 120

气属阳动作火论(详见热门) 123

论阴虚火动(详见热门) 123

论积温蓄热成火宜汗吐下法 123

吐剂 124

升散之剂 124

折制之剂 126

升散折制之剂 127

滋阴壮水之剂 128

从治之剂 129

卷之十一 131

暑门 131

诸经叙暑热脉证 131

论中暑中热受病不同 131

论伤暑五脏为证不同 132

论暑热伤气为痿厥诸证 132

论暑为疟痢(详见疟门、滞下门) 133

论暑为吐泻霍乱(详见吐泻霍乱门[1]) 133

论中暑宜补真气 133

论暑火证治大法 134

清暑之剂 135

益气之剂 135

清暑益气之剂 136

温散之剂 136

治湿热之剂 137

治火之剂 138

卷之十二 139

湿门 139

《内经》叙湿为诸证 139

脉法 139

论湿为痿为痹为痛为肿所挟寒热不同 139

论中湿为脾虚所致 140

论湿生痰饮(详见痰饮门) 141

论湿为泻痢咳疟等证(详见泄泻滞下等门) 141

论湿病似中风(详见中风门) 141

论湿为脚气(详见脚气门) 141

治湿大法 141

解表之剂 142

温散之剂 143

治热散郁之剂 143

宣剂 144

攻下之剂 144

升散渗利之剂 146

卷之十三 147

燥门(结燥附) 147

《内经》论燥为诸证 147

燥本风热论 147

论燥热胜阴(见渴门) 148

论结燥病本不同 148

治风之剂 148

治热之剂 149

和血润下之剂 149

滋阴之剂 150

卷之十四 151

寒门 151

《内经》叙寒气为痛为积为呕为泄 151

论寒为癥瘕坚痞厥逆诸证 151

论寒为滞下泄泻咳嗽诸证(详见滞下等门) 151

脉法 152

论伤寒中寒受病不同 152

论阴阳虚盛恶寒与伤寒不同 153

论阴毒 153

论诸证寒热似伤寒(详见热门) 154

论伤寒传变 154

论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 155

论伤寒传手经 155

论伤寒阴分发热为反用温汗法 156

论伤寒两感 157

伤寒合病并病论 158

伤寒变温热病论 159

论伤寒杂病分二科 162

发表之剂 163

温中之剂 165

发表温中之剂 166

发表攻下之剂 167

和解之剂 167

解两感之剂 168

阴毒外接法 168

灰包熨法 169

灸法(附灸法论) 169

附虚寒温经诸方 170

卷之十五 173

疮疡门 173

《内经》论疮疡之因 173

河间原疮疡之病 173

疮疡脉证 174

痈疽当分经络论 174

治疮大要三法 175

疮宜发汗论 175

疮辨五善七恶 176

论疮疡攻补法 177

论疮疡宜灸 177

疮分三因 178

论阴滞阳则生痈阳滞阴则生疽 179

明疮疡之本末 179

论肠痈 181

辛凉发散之剂 181

辛平发散之剂 185

辛温发散之剂 186

辛热发散之剂 187

辛凉攻里之剂 188

辛平攻里之剂 189

辛热发表攻里之剂 190

辛平发表攻里之剂 191

辛凉发表攻里之剂 191

内托之剂 191

外治之剂 194

收敛之剂 198

杂方 198

卷之十六 202

气证门 202

《内经》叙诸气动为病 202

脉法 202

论九气动为诸证 203

气中似风证论(详见中风门) 205

理气宜导痰论(详见痰饮门) 205

气属阳动作火论 205

论《局方》用热药治诸气之误 207

论气无补法之误 207

升散之剂 207

攻下之剂 209

调理之剂 209

补养之剂 210

消导之剂 211

治痰之剂 211

理血之剂 211

宣剂 212

通关窍之剂 212

杂方 212

卷之十七 213

血证门 213

诸经叙血证所因 213

脉法 213

论血证分三因 214

论下血为内伤络脉所致(详见积聚门) 214

论呕唾血溢为气逆所致 214

论衄吐血泄为火热所致[5] 215

论衄血下血为伤寒所致 215

论结阴便血 215

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216

论治血证大法 217

治风之剂 218

治寒之剂 218

治暑之剂 219

治湿之剂 219

治热之剂 220

治火之剂 221

理气之剂 221

补剂 221

止涩之剂 222

杂方 223

灸法 223

通利之剂 223

解郁之剂 224

卷之十八 225

内伤门 225

辨脉法 225

辨内伤诸证与外感不同 226

论劳役伤与内伤外感不同 231

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分而治之 232

论酒饮伤 234

论伤食宜吐 234

论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 235

消导之剂 237

推逐之剂 239

吐剂 240

补益之剂 240

杂方 246

卷之十九 248

虚损门 248

脉法 248

虚损脉证 248

论虚为阴气不足 249

论虚为劳倦所伤 251

论虚证为痿(详见痿门) 251

论虚证发热(详见热门) 251

论虚证恶寒(详见寒门) 251

论虚证为泻痢(详见滞下门) 251

论虚证似中风(详见中风门) 251

论虚为头痛头眩(详见各门) 251

论虚证夹痰有似邪祟 251

论原气陷下因虚所致 252

论精气夺则虚(夺,谓精气减少,如夺去也。出《内径·通评虚实论》) 252

论形气不足有余用补泻法 253

论无病好补之误 254

论《局方》用诸热药补虚之失 256

调理之剂 257

补气之剂 258

补血之剂 258

补气血之剂 259

补虚损壮筋骨之剂 260

卷之二十 263

积聚门 263

诸经叙积之始 263

脉法 264

论积聚癥瘕不同 264

论积聚分三因 264

论妇人肠覃石瘕之积 265

论五积六聚治同郁断 266

论痰积饮积主于湿(详见痰饮门) 267

论治积大法 267

论养正积自除 267

五脏积方 268

吐剂 269

倒仓法 269

消导之剂 270

削坚之剂 272

卷之二十一 276

消渴门 276

诸经论消渴脉证所因 276

论消渴为三焦受病 276

论消中三证之异 277

论治消渴大法 278

治热之剂 279

治燥之剂 279

清气之剂 280

滋阴之剂 280

清气滋阴之剂 280

杂方 281

卷之二十二 284

水气门 284

诸经叙水气为病所因 284

《脉经》叙诸水脉证 284

论生死脉法 285

论水气主于湿热 285

论诸证似水气 286

论湿证似水气(论见湿门) 287

论水气缪刺法 287

论水气证治大法 287

发表之剂 288

攻里之剂 289

渗泄之剂 290

燥湿之剂 291

消导之剂 292

调理之剂 292

卷之二十三 294

脚气门 294

辨南方脚气所得之由 294

辨北方脚气所得之由 295

论脚气脉证 295

论脚气生于水湿 296

论江东岭南瘴毒为脚气 297

论脚气似伤寒(详见热门,病本不同,例下) 297

论南方脚气病禁 297

论脚气疏下 298

论脚气洗渫 298

论脚气宜砭刺 298

发表之剂 298

攻里之剂 299

发表攻里之剂 300

理气之剂 300

理血之剂 301

理气血之剂 301

通关透肌骨之剂 302

疏风养血之剂 302

消导之剂 302

杂洗 302

卷之二十四 304

诸疝门(小肠气附) 304

诸经叙疝脉证 304

诸经叙小肠气 304

论疝气属寒 305

论疝气属湿热 305

论疝证有寒有热 306

论疝分三因 306

论疝气不宜预补 307

论疝本肝经宜通勿塞 307

七疝名状 309

治寒之剂 310

治湿之剂 311

攻下之剂 312

湿热之剂 312

冷热之剂 313

理气之剂 313

理血之剂 314

理气血之剂 314

熨法 315

卷之二十五 316

反胃门(噎膈同附) 316

反胃脉法 316

叙吐脉证 316

论膈噎治病之因 316

论五噎五膈 317

论三阳结为膈病 317

论噎为诸气所致 318

论噎塞由阴中伏阳所致 318

治吐分三焦法 318

论治噎之法并治验 319

和中利痰散气之剂 320

治风木之剂 321

治热疏下之剂 321

治寒之剂 322

理气之剂 322

杂方 323

卷之二十六 324

胀满门 324

诸经叙胀所因 324

脉法 324

论胀分三因 324

论腹胀属湿 325

论腹胀有热有寒属外感 325

论腹胀属内伤所致 326

论鼓胀属湿热 326

论胀为诸气所致(详见气证门) 327

论胀为诸积所致 327

论浊气在上则生膜胀 328

论下之则胀已 328

调理之剂 329

攻下之剂 331

治积聚之剂 332

卷之二十七 334

喉痹门 334

论喉痹为火热所致 334

论喉痹为伤寒所致 335

论喉痹为痰饮所致(详见痰饮门) 336

论喉痹为气逆所致(详见气门) 336

论喉痹为风燥所因 336

吹点药 336

宣剂 337

治热之剂 337

治火之剂 337

治风之剂 338

治寒之剂 338

治痰之剂 339

卷之二十八 340

淋閟门(小便不禁附胞痹附) 340

淋閟脉证 340

论淋证主热 340

论淋涩主寒 341

论淋閟分三因 341

论小便不利气病血病之异 342

论小便不禁或癃为下焦虚实不同 343

治淋涩之剂 344

治癃闭之剂 346

治胞痹之剂 347

治淋沥不禁之剂 347

杂方 348

通气法 349

灸方 349

卷之二十九 350

眼目门 350

论目为血脉之宗 350

论目昏赤肿翳膜皆属于热 351

论眼证分表里治 351

论目疾宜出血最急 352

论内障外障 353

论瞳子散大 353

论倒睫赤烂 353

论目不能远视为阴气不足 354

论目疾分三因 354

论偷针眼 354

治风之剂 355

治热之剂 356

治风热之剂 356

治湿热之剂 357

理血之剂 357

理气之剂 358

养阳之剂 358

滋阴之剂 359

养阳滋阴之剂 359

治障翳诸方 360

点洗诸方 362

灸雀目疳眼法 363

卷之三十 365

牙齿门 365

论牙齿诸痛所因 365

论牙痛分三因 365

论齿痛为风热湿热所致 366

治风之剂 366

治寒之剂 367

治风热之剂 368

治寒热之剂 368

攻下之剂 369

清胃凉血之剂 369

治虫之剂 370

补剂 370

坚牙药 371

卷之三十一 372

腰痛门 372

《内经》叙诸经腰痛 372

脉法 372

论腰痛为虚宜补 373

论腰痛宜刺 373

论腰痛宜下 373

论腰痛分三因 373

治风之剂 374

治寒湿之剂 374

治风寒湿之剂 375

治湿热之剂 375

攻下之剂 376

理气之剂 376

理血之剂 376

通关节之剂 377

补剂 377

卷之三十二 379

腹痛门 379

《内经》叙腹痛所因 379

脉法 379

论伤寒腹痛 380

论腹痛为阴毒所致(详见寒门) 380

论腹痛属热 380

论腹痛属血 380

论腹痛为疝所致(见疝门) 381

论腹痛为泻痢(详见滞下等门) 381

论腹痛为积聚所致(见积聚门) 381

论腹痛为肠痈所致(见疮疡门) 381

论治腹痛大法 381

温散之剂 381

疏下之剂 382

和解之剂 382

杂方 383

卷之三十三 385

诸经叙心痛所因 385

脉法 385

论心痛有热厥寒厥不同 385

论心痛分三因 386

治寒之剂 387

治热之剂 388

调血之剂 388

理气之剂 389

理气调血之剂 389

消导之剂 390

治虫之剂 390

杂方 391

卷之三十四 392

头痛门 392

论厥头痛真头痛 392

头痛脉法 392

伤寒头痛 392

诸经内外头痛用药法 393

东垣头痛论 393

论三阳受病头痛 394

论头痛属火热之病 395

治风之剂 395

治风寒之剂 396

治风热之剂 397

治湿之剂 398

痰厥头痛之剂 398

补气之剂 399

补血之剂 399

搐药 400

贴药 401

杂方 401

卷之三十五 402

头眩门 402

论头眩属肝虚 402

论眩晕属肝木风火之证 402

论伤寒头眩属虚 402

论眩晕分内外所因等证 403

论头风眩晕有饮宜吐 403

治风之剂 403

治风寒之剂 404

治湿之剂 404

治热之剂 404

治痰之剂 404

治血虚头眩之剂 405

治气虚头眩之剂 405

治下虚头眩之剂 406

杂方 406

卷之三十六 407

咳逆门 407

叙咳逆为病 407

论伤寒咳逆有寒有热 407

咳逆分阴阳证 408

辩咳逆与哕不同 408

咳逆哕分手足经标本辩 409

论杂病咳逆皆由病后胃虚所生 409

论吃逆病由阴虚火上 亦有暴病属实者附 410

治热之剂 411

治寒之剂 411

补虚之剂 412

灸法 413

卷之三十七 414

心下痞满门 414

论痞与湿土之病 414

论伤寒心下痞 414

论痞为痰饮及诸气所致(详见各门) 415

论伤寒杂病痞皆血证 415

论诸泻心汤用药寒热不同 415

论痞为热证 416

治热之剂 416

散寒泄热之剂 417

温中散饮之剂 418

理气之剂 418

补虚之剂 419

卷之三十八 420

吐酸门(吞酸附) 420

论吐酸属热 420

论杂病吐酸与病机外邪不同 420

辩《素问》东垣论酸不同 421

治寒温胃之剂 421

卷之三十九 423

痓门 423

论痓病属湿强直属风 423

论伤寒刚柔二痓 423

论致痓病因 424

痓病脉法 424

论阴阳痉 424

论风搐反张有风火之证 425

论痓证属内虚所致 425

论产后发痓 425

解散之剂 426

攻下之剂 427

去风养血之剂 427

卷之四十 428

疠风门 428

叙疠风为病 428

疠风治法 428

论疠风属肺生虫属木皆血热之病 428

论癞风宜汗宜下宜出血 429

论疠风所因 429

论大风有上下之分 430

驱风之剂 431

去风养血之剂 432

破血泻热补气之剂 432

取涎之剂 433

攻下之剂 433

杂方 433

卷之四十一 435

风痫门 435

叙痫病之始 435

论痫病所因 435

论三痫 436

论五痫 436

论痫有阴阳 437

论痫证由热 437

治痫用吐下之法 437

痫分脉药寒温不同 437

清心安神之剂 438

坠痰清神之剂 438

治痰温热之剂 439

吐剂 440

治痰攻下之剂 440

平肝泻火之剂 441

通解风热之剂 441

救坏证之剂 441

卷之四十二 443

破伤风门 443

论破伤风表里中治法 443

论破伤风所因不同 444

治表之剂 444

治半表里之剂 446

治里之剂 446

治汗之剂 447

理血之剂 447

杂方 447

卷之四十三 448

损伤门 448

叙堕坠为病 448

伤损脉法 448

论伤损宜下 449

攻下瘀血之剂 449

破血止痛行经之剂 451

接骨之剂 452

杂方 453

卷之四十四 455

癍疹门 455

论癍疹证治 455

论伤寒发癍有阴阳不同 455

论中寒发癍 456

论伤寒治误发癍 456

论瘾疹 456

升散之剂 457

和解之剂 458

下剂 458

凉血之剂 458

卷之四十五 460

黄疸门(发黄附) 460

诸经叙黄疸脉证 460

论五疸 460

论伤寒阳证发黄 461

论阴证发黄 461

论内伤发黄 462

论发黄治例 462

升散之剂 463

攻下之剂 463

和解之剂 464

治热和中之剂 464

温中之剂 465

吐下之剂 466

调理之剂 466

消食之剂 466

取黄水法 466

卷之四十六 468

霍乱门 468

《内经》叙霍乱所因 468

论霍乱脉证 468

论霍乱分三因 469

论霍乱转筋 469

论干霍乱 469

论霍乱烦渴 470

霍乱治例 470

和中之剂 470

治寒之剂 470

治湿之剂 471

治暑之剂 471

温经之剂 472

坠痰温补之剂 472

理气温中之剂 472

消食之剂 473

杂方 473

卷之四十七 474

厥门 474

《内经》论厥证所因 474

论卒厥脉法 474

论诸厥证寒热不同 475

论寒热厥证宜吐下 475

通关窍之剂 476

吐剂 476

升发之剂 476

治寒之剂 476

治热之剂 477

卷之四十八 478

痹证门 478

《内经》叙痹 478

脉法 478

论痹证所因不同 478

论痹因虚所致 479

温经胜湿之剂 479

疏风养血之剂 479

治痰饮之剂 480

卷之四十九 481

妇人门 481

论经闭不行 481

论经水不调或紫或黑 482

论经漏不止 482

脉法 483

论赤白带下 484

论师尼寡妇异乎妻妾之治 484

论胎产诸证 485

胎自堕论 485

难产论 486

论《局方》胎产用药之误 486

论妇人服热剂求子之误 487

调经之剂 487

理气之剂 490

通经之剂 490

治崩漏之剂 492

治带下之剂 493

灸法 496

安胎之剂 496

滑胎易产药 500

产间药 501

产后杂方 503

卷之五十 508

小儿门 508

论色脉法 508

论五脏形证虚实所生 509

论五脏相胜虚实之邪 510

论外感风寒 514

论诸热证病本不同 514

论变蒸身热 515

论伤寒疮疹同异 516

论急慢惊风 516

论发搐有风有热有痰有食补泻不同 517

论咳嗽 519

论吐泻有伤乳食有风有热有寒有虚 519

论疳证虚实 521

论腹痛所因 522

论小儿癖积 522

论痘疮轻重 522

论痘疮用热药之误 523

论癍疹证治 524

论未显癍证所用之药 525

已显癍证所用之药 525

治风之剂 525

治寒之剂 527

治热之剂 529

治湿热攻下之剂 530

治惊之剂(宜与风痫门兼看) 531

灸惊风法(附脐风撮口法) 535

治痰涎之剂 536

治内伤及癖积之剂 536

治泻痢之剂 538

治咳嗽之剂 540

治呕吐之剂 542

治疳之剂 543

治疮疹之剂 544

书《玉机微义》后 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