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况 1
1.1自然环境概况 1
1.1.1地理位置 1
1.1.2地形地貌 1
1.1.3气候 1
1.1.4土壤植被 2
1.1.5矿产资源 2
1.1.6水资源 3
1.1.7海洋资源 3
1.1.8重大自然灾害 4
1.2社会经济概况 5
1.2.1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 5
1.2.2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5
1.2.3能源消费 5
1.2.4水资源消费 6
1.2.5交通源 6
1.3环境保护工作概况 6
1.3.1主要措施及成效 6
1.3.2“十二五”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9
1.4环境监测工作概况 10
1.4.1全省环境监测系统概况 10
1.4.2全省监测能力建设 11
1.4.3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11
1.4.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12
第2章 污染物排放 14
2.1废气 14
2.1.1废气排放现状 14
2.1.2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达标情况 18
2.1.3废气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 19
2.2废水 22
2.2.1废水排放现状 22
2.2.2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达标情况 26
2.2.3主要水系接纳废水及污染物情况 27
2.2.4废水排放变化趋势 28
2.3固体废弃物 31
2.3.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31
2.3.2危险废物 34
2.3.3生活垃圾 38
2.3.4固体废物变化原因分析 39
第3章 环境质量状况 40
3.1环境空气质量 40
3.1.1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40
3.1.2环境空气质量变化 55
3.1.3环境空气质量特征及变化原因分析 60
3.1.4小结 62
3.2大气降水 63
3.2.1大气降水质量状况 63
3.2.2大气降水质量变化趋势 67
3.2.3大气降水质量特征及变化原因分析 69
3.2.4小结 69
3.3地表水环境质量 70
3.3.1河流 70
3.3.2湖库 91
3.3.3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111
3.4地下水环境质量 136
3.4.1地下水环境现状 136
3.4.2地下水水质现状 137
3.4.3地下水环境变化趋势 138
3.4.4地下水环境特征及变化原因分析 139
3.4.5小结 139
3.5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139
3.5.1近岸海域海水水质 139
3.5.2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 166
3.5.3近岸海域海洋生物 173
3.6城市(镇)声环境质量 186
3.6.1区域声环境质量 186
3.6.2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 191
3.6.3功能区声环境质量 195
3.6.4环境噪声影响因素 198
3.6.5声环境质量变化原因分析 200
3.6.6小结 201
3.7辐射环境质量 201
3.7.1环境γ辐射水平 201
3.7.2大气放射性水平 204
3.7.3水体放射性水平 206
3.7.4近岸海域放射性水平 210
3.7.5土壤放射性水平 211
3.7.6电磁辐射水平 213
3.7.7小结 214
3.8生态环境质量 215
3.8.1生态环境状况 215
3.8.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217
第4章 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 235
4.1污染物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35
4.1.1水污染物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 235
4.1.2废气污染物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 238
4.2环境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41
4.3地表水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44
4.4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48
4.5声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56
4.5.1道路交通噪声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56
4.5.2区域噪声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57
4.6固体废物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60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261
5.1环境质量结论 261
5.1.1环境空气质量 261
5.1.2大气降水 262
5.1.3地表水环境质量 262
5.1.4地下水环境质量 262
5.1.5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262
5.1.6城市(镇)声环境质量 263
5.1.7辐射环境质量 263
5.1.8生态环境质量 263
5.1.9污染物排放 263
5.2主要环境问题 264
5.3变化原因分析 264
5.3.1环境空气质量 264
5.3.2地表水环境质量 264
5.3.3地下水环境质量 265
5.3.4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265
5.3.5城市(镇)声环境 265
5.3.6生态环境质量 266
5.4对策和建议 266
5.4.1环境空气质量 266
5.4.2地表水环境质量 266
5.4.3地下水环境质量 267
5.4.4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267
5.4.5城市(镇)声环境 267
5.4.6生态环境质量 268
附录 监测点位布设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