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合同纠纷 254个裁判规则深度解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邬砚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19718374
  • 页数:410 页
图书介绍:鉴于建筑市场的现状亟待规范,而相关裁判规则又有待厘清,本书根据作者从事多年建设工程纠纷审判的自身经历,对建设工程纠纷在民事审判中存在的主要争议问题进行讨论。作者根据多年建设工程纠纷审判的自身经历,对建设工程纠纷在民事审判中存在的主要争议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提炼出254个裁判规则以及审判要点,并辅以71个典型案例、52个关联案例予以支撑,具有充分的论理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1.建设工程合同效力的判断规则 1

1.1承包人资质对施工合同效力的影响 1

1.1.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分包合同对承包人资质的要求 1

1.1.2农村建房施工合同对承包人资质的要求 3

1.1.3装饰装修合同对承包人资质的要求 6

1.2招投标程序对施工合同效力的影响 10

1.2.1必须招标而未经招标签订的施工合同的效力 10

1.2.2依据无效中标签订的施工合同的效力 16

1.2.3背离招投标实质性内容的施工合同的效力 24

1.3不同经营模式对施工合同效力的影响 26

1.3.1基于挂靠签订的施工合同效力 26

1.3.2基于肢解发包签订的施工合同效力 29

1.3.3基于转包签订的施工合同效力 29

1.3.4基于分包签订的施工合同效力 33

1.3.5基于内部承包签订的施工合同效力 36

1.4不同经营模式对“背靠背”条款效力的影响 40

1.5建设审批手续对施工合同效力的影响 46

1.6施工合同无效对其他协议效力的影响 52

2.建设工程质量的裁判规则 58

2.1建设工程质量的确定 58

2.1.1发包人组织竣工验收确认工程质量 58

2.1.2未完工程或未经竣工验收工程的质量确认 60

2.1.3发包人擅自使用工程的质量确认 61

2.2发包人对工程质量的异议 62

2.3承包人在工程竣工后的保修责任 66

2.4承包人对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的质量责任 77

2.5无效施工合同承包人的质量保证责任 80

3.建设工程施工工期的认定规则 83

3.1开工日期的认定 83

3.2竣工日期的认定 88

3.3工期顺延的认定 90

4.建设工程价款的结算规则 96

4.1承发包双方的自行结算规则 96

4.2工程价款结算中的第三方审计规则 108

4.3工程结算中的逾期答复视为认可规则 123

4.4无效施工合同的工程款结算规则 132

4.5施工合同中的工程款鉴定 141

4.5.1不应通过鉴定确定工程款的情形 141

4.5.2可以通过鉴定确定工程款的情形 143

4.6工程价款结算应当遵循的计价规则 144

4.7通过“比例法”求得约定计价标准 154

4.7.1通过“价款比例法”求得约定计价标准 154

4.7.2通过“工程量比例法”求得约定计价标准 155

4.7.3通过“工期比例法”求得约定计价标准 157

5.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利息计算规则 159

5.1利息的法律属性 159

5.2工程款利息的标准 163

5.3工程款利息的计算期间 165

5.4垫资款利息的标准 169

6.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损失赔偿规则 171

6.1发包人对承包人的损失赔偿责任 171

6.2承包人对发包人的损失赔偿责任 175

6.3无效施工合同的损失赔偿责任 179

6.4施工合同解除导致的赔偿责任 180

6.5施工合同约定的违约金责任 182

6.6损失赔偿的程序性要求 190

7.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从合同义务的履行规则 194

7.1承包人开具发票的义务 194

7.2承包人提交工程竣工资料的义务 200

7.3发包人的协助义务 202

7.3.1发包人协助义务的主要类型 203

7.3.2发包人的协助义务不能强制履行 204

8.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行使规则 205

8.1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界定 205

8.1.1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性质 205

8.1.2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理论基础 207

8.2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效力 210

8.3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权利主体 215

8.4施工合同的效力、履行与优先受偿权的关系 220

8.5受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约束的工程范围 226

8.6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担保的权利范围 229

8.7不得行使优先受偿权的建设工程 238

8.8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蕴藏的权利冲突 244

8.8.1承包人与次承包人之间的优先受偿权冲突 244

8.8.2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与消费者的返还购房款请求权 246

8.8.3承包人、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权利循环关系 247

8.8.4发包人破产时优先受偿权与工资债权的冲突 248

8.8.5前手设定的他物权与后手享有的优先受偿权之间的冲突 249

8.8.6优先受偿权与抵押权在权利实现时的范围冲突 250

8.9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预先放弃 250

8.10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行使期限 254

8.11优先受偿权行使期间的起算点 258

8.12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行使与实现 267

8.12.1优先受偿权的行使方式 267

8.12.2除斥期间过短导致协议折价不具可操作性 268

8.12.3优先受偿权只宜在审判(或仲裁)程序中确认 268

9.建设工程挂靠经营的裁判规则 272

9.1挂靠的认定 272

9.1.1关于挂靠认定的法律规范 273

9.1.2挂靠关系的构成要件 275

9.1.3不影响挂靠构成的其他表征 277

9.1.4挂靠关系的法律性质 278

9.2挂靠人与被挂靠人之间的挂靠关系 280

9.2.1挂靠的类型 280

9.2.2挂靠人与被挂靠人之间的纠纷性质 281

9.2.3挂靠协议的效力 282

9.2.4对挂靠费的处理 283

9.3与发包人之间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效力 284

9.3.1观点一:根据挂靠人自身资质认定合同效力 284

9.3.2观点二:区分发包人对挂靠是否知情,分别确定合同效力 285

9.3.3观点三:挂靠签订的施工合同一律无效 287

9.4挂靠人与发包人之间的事实施工合同关系 287

9.4.1否定的观点:挂靠人与发包人之间不存在施工合同关系 287

9.4.2肯定的观点:挂靠人与发包人之间存在事实施工合同关系 289

9.5挂靠经营中的工程款债权 290

9.5.1被挂靠人向发包人主张工程款债权 290

9.5.2挂靠人以合同相对人名义向发包人主张工程款债权 292

9.5.3挂靠人以实际施工人名义向发包人主张工程款债权 294

9.5.4挂靠人向被挂靠人主张工程款债权 296

9.5.5被挂靠人与挂靠人作为共同原告,向发包人主张工程款债权 297

9.6挂靠人与被挂靠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99

9.6.1对施工合同的发包人,挂靠双方应承担连带责任 299

9.6.2对施工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应区分情况确定责任主体 303

9.6.3在挂靠人与被挂靠人之间,应由挂靠人承担最终责任 308

10.“黑白合同”的裁判规则 310

10.1“黑白合同”规则的适用范围 310

10.2黑白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判断 316

10.3“黑白合同”规则之例外情形:订约后客观形势发生根本变化 325

10.4黑、白合同签订顺序对“黑白合同”规则的影响 331

10.5“黑白合同”规则之法律后果 332

11.实际施工人向发包人追索工程款的裁判规则 339

11.1最高人民法院的倾向性意见 340

11.2权利主碱实际施工人的界定 342

11.3权利定性:实际施工人权利的性质 343

11.4债务主体:“发包人”的界定 345

11.5责任范围:“欠付工程价款”的确定 348

11.6对实际施工人承担工程款支付责任的责任形态 349

11.7实际施工人权利与施工合同效力的关系 350

11.8仲裁条款对实际施工人向发包人追索工程款的程序限制 351

12.工程价款诉讼时效的起算规则 354

12.1工程价款未确定的,不应起算诉讼时效 354

12.2工程价款已确定的,诉讼时效的起算取决于支付期限是否明确 358

12.3施工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解除的,工程款债权的诉讼时效从合同效力确定之日起算 361

12.4进度款的诉讼时效,适用“同一债务分期履行”规则 363

13.实际施工人对外实施法律行为的责任承担规则 365

13.1实际施工人以本人名义对外实施法律行为的责任承担 365

13.2实际施工人以项目经理部或项目经理名义对外实施法律行为的责任承担 366

13.3实际施工人以承包人名义对外实施法律行为的责任承担 383

13.4实际施工人对外雇佣劳动者的责任承担 393

13.4.1实际施工人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责任承担 393

13.4.2实际施工人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责任承担 394

余论 现行法对施工合同的管制是否过于严苛 405

一、无效合同“参照合同约定折价补偿”,无异于掩耳盗铃 405

二、合同无效后的工期延误损失分担,有悖合同法的基本理论 406

三、因资质原因确认合同无效,无助于保障工程质量 407

四、因“中标价低于成本价”确认合同无效,只能是事与愿违 408

五、意图通过确认合同无效来规范建筑市场,理想色彩过于浓厚 408

六、放开效力管制、加强质量管控,也许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