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的基因》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聂暾著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210095255
  • 页数:4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深刻剖析、比较中国文化基因和世界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圆哲学”的五大规律和一系列范畴、内涵、地位、作用、特征和关联,在经济、文化、社会、人生、思维和方法等阐释,揭示了体系性事物都是由内在的“中”与外在的“圆”立体依合而共同构成环动的统一体,同时清晰明了中国文化的基因图谱。

哲学王国里独具特色的思想殿堂 1

前言 1

第一篇 “中圆”哲语——古今哲语论“中圆” 2

第一章 “中圆”心得哲语 2

第二章 “中圆”经典哲语 8

一、古代先哲的“中圆”哲语 8

二、近代先哲的“中圆”哲语 18

第二篇 “中圆”哲悟——感悟天人说“中圆” 22

第三章 生命的“中”与“圆” 22

一、人脑:精微玄妙的“中圆” 22

二、人体:生理循环的“中圆” 24

三、细胞:生生繁衍的“中圆” 26

第四章 天文的“中”与“圆” 28

一、星球:浩瀚璀璨的“中圆” 28

二、太阳系:九星环绕日心的“中圆” 29

三、银河系:疑似银河落九天的“中圆” 31

第五章 地理的“中”与“圆” 33

一、地球:坐地日行八万里的“中圆” 33

二、月球:天然卫星环绕地球的“中圆” 35

第六章 微粒的“中”与“圆” 37

一、原子:类似太阳系的微形“中圆” 37

二、微粒:形形色色的微观“中圆” 38

第七章 国家的“中”与“圆” 39

一、中国:国名蕴含的“中圆” 39

二、中央:万众拱卫的“中圆” 40

三、社会:立体网络的“中圆” 41

第三篇 “中圆”哲识——深究事物识“中圆” 44

第八章 “中圆”的三种结构 44

一、两极“中圆”——两极交替转化的“中圆” 44

二、四维“中圆”——平面四维循环的“中圆” 49

三、六合“中圆”——立体六合圆转的“中圆”&: 53

第四篇 “中圆”哲理——探明本质理“中圆” 58

第九章 “中”的内涵和引申义 58

一、中——天人之大本 58

二、中介——连接两极的中间媒介 60

三、中度——量变到质变的中间度界 61

四、中性——亦此亦彼的中间特性 62

五、中立——独立不偏而居中 63

六、中和——两极和合而归中 64

七、中正——恰好居正而归中 67

八、中平——两极平衡而归中 70

九、中直——垂直平直而归中 71

十、中及——恰好及位而归中 73

十一、中准——合符标准而归中 76

十二、中真——合符真理而归中 78

十三、中规——合符规则而归中 80

十四、中时——恰顺其时而归中 81

十五、中速——速度匀衡而归中 82

十六、中常——状态正常而归中 83

十七、中行——行为不偏而归中 85

十八、中核——事物最深层的核心 86

十九、中心——主导体系旋动的中心 87

二十、中枢——网络互联互通的枢纽 88

二十一、中空——立体空间中间的虚空 90

二十二、中合——多元综合平衡而归中 92

第十章 “圆”的引申义和类型 94

一、圆球 95

二、圆圈 95

三、圆转 96

四、圆环 97

五、圆满 98

六、圆合 100

七、正圆与椭圆 102

八、实圆与虚圆 102

九、内圆与外圆 103

十、大圆与小圆 104

十一、平面圆与球面圆 105

十二、静态圆与动态圆 105

十三、形态圆与近似圆 106

十四、同心圆与连环圆 106

十五、时间圆与空间圆 107

十六、生态圆与社会圆 108

第五篇 “中圆”哲析——透析特性察“中圆” 112

第十一章 “两极”与“中介”的特性和关联 112

一、“两极”与“中介”的特性 112

二、“两极”与“中介”的关联 124

第十二章 “中”与“圆”的特性和关联 131

一、“中”与“圆”的特性 131

二、“中”与“圆”的关联 141

第六篇 “中圆”哲律——揭示规律把“中圆” 148

第十三章 “两极”与“中介”的系列范畴 148

一、正、中、反——结构范畴 148

二、左、中、右——程度范畴 149

三、阴、中、阳——性质范畴 150

四、泰、中、否——转化范畴 153

五、原因、过程、结果——演变范畴 154

六、个性、类性、共性——性状范畴 155

七、内容、形式、结构——形质范畴 156

八、根据、可能、现实——存在范畴 157

九、现象、本质、规律——表里范畴 159

十、偶然、必然、自由——关联范畴 161

第十四章 “圆”与“中”的系列范畴 163

一、圆与中——基本范畴 163

二、圆周与中心——体系范畴 164

三、圆圈与中核——结构范畴 165

四、圆转与中恒——动恒范畴 166

五、循环与中轴——关联范畴 166

第十五章 “两极”与“中介”的五大规律 168

一、两极中介统一律 168

二、两极对立中和律 169

三、质与量度互变律 171

四、质与素序互变律 173

五、三段波动周期律 176

第十六章 “中”与“圆”的五大规律 179

一、中圆依合统一律 179

二、依中圆转周期律 180

三、中恒圆动均衡律 181

四、多层圆圈环中律 182

五、匀速循环发展律 183

第七篇 “中圆”哲知——知循规则依“中圆” 188

第十七章 经济与“中圆” 188

一、把握经济总量的“中”——平衡经济 188

二、推动经济环行的“圆”——循环经济 190

三、把控经济增速的“中”——常态经济 191

四、整合经济结构的“圆”——“木桶”经济 193

第十八章 文化与“中圆” 197

一、把握文化思想内涵的“中”——文以载道 197

二、把握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融合归“中”——文质融合 200

三、构建文化多样性的“圆”——多元圆融 204

四、把握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互补归“中”——互补相成 211

第十九章 社会与“中圆” 219

一、把握界定社会行为的三层“圆圈”——提倡、允许、制止 219

二、把握衡量社会正义归中的“标准”——公平、公正、公开 221

三、把握规范社会秩序的三层“圆圈”——德治、法治、利治 226

四、把握行使社会规则的三层“圆圈”——立规则、执规则、守规则 230

五、构建社会文明体系的三环“圆”——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 234

六、描绘社会完美形态的三环“圆”——大同、大公、太和 237

第八篇 “中圆”哲行——人生践行致“中圆” 244

第二十章 知行与“中圆” 244

一、右谬误、真理、左谬误——把握真理的特定中位 244

二、认识、实践、价值——把握实践的双重尺度 247

第二十一章 人生与“中圆” 255

一、做人要道——在于内守其中而外行其圆 255

二、社交要道——在于人际和谐和交情圆融 263

三、人脉要道——在于志趣融合和情义圆合 267

四、处世要道——在于把握恰当适中的分寸 271

五、做事要道——在于把握“十求”周全而圆行 276

六、成功要道——在于把握中行周到而圆通 284

七、幸福要道——在于生活的综合平衡和均衡圆满 286

八、长寿要道——在于把握平衡养生和圆全养生 287

第九篇 “中圆”哲心——修养哲心应“中圆” 294

第二十二章 我国传统的“心说” 294

一、从“十六字心传”说起 294

二、良心、道心、佛心 295

三、王阳明之“心说” 298

第二十三章 哲心修养 299

一、心欲要适中 299

二、心德要归正 301

三、心态要放平 302

四、心绪要归常 302

五、心智要成熟 303

六、心志要坚定 305

七、心胆要壮大 305

八、心计要细致 307

九、心目要放远 308

十、心扉要敞开 309

十一、心胸在开阔 310

十二、心情要愉悦 311

十三、心思要集中 313

十四、心神要安宁 315

十五、心境要逍遥 316

第十篇 “中圆”哲思——全新思维用“中圆” 320

第二十四章 思维方式与“中圆” 320

一、两极思维方式的缺陷 320

二、“一点二分”的思维方式 322

三、“中点联四维”的思维方式 324

四、“中点联立体”的思维方式 325

第二十五章 思想方法与“中圆” 328

一、良性循环法 328

二、打破怪圈法 330

三、循序顺转法 331

四、周期循环法 333

五、螺旋提升法 334

六、中推圆转法 336

七、以定制动法 337

八、半圆相合法 339

九、“木桶”补缺法 341

十、“木桶”补短法 343

十一、高低平衡法 344

十二、损益平衡法 345

十三、综合平衡法 346

十四、二分余地法 348

十五、适可止赢法 350

十六、适可止损法 351

十七、宁浅勿溢法 353

十八、相合适宜法 355

十九、优异互补法 356

二十、把控度点法 357

二十一、共同点位法 359

二十二、最佳量位法 360

二十三、寻找常量法 361

二十四、工作到位法 363

二十五、唯一标准法 364

二十六、专一扬长法 365

二十七、妥协圆直法 367

二十八、借物转化法 368

二十九、正向转折法 369

三十、中间环节法 370

三十一、中转放大法 371

三十二、梳理系统法 372

三十三、优化结构法 375

三十四、对比叩问法 377

三十五、抓好头尾法 378

三十六、多元调和法 379

三十七、立“中”定向法 381

三十八、依“中”圆通法 382

三十九、随“中”协调法 383

四十、基“中”衡量法 385

四十一、设“中”分界法 386

四十二、汇“中”均衡法 388

四十三、致“中”纠偏法 390

四十四、据“中”调节法 392

四十五、居“中”应变法 393

四十六、向“中”和合法 395

四十七、聚“中”圆层法 397

四十八、归“中”对撞法 398

四十九、依“中”评价法 399

五十、执“中”检验法 401

结语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