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新时期叙事诗学的阶段性演进 17
第一节 “叙事性”理论的草创期:1976—1989 18
一、新时期初期:偶现的叙事火花 18
二、集体性哗变:“第三代”的叙事表演 28
三、“叙事性”最初的先行者——张曙光 40
第二节 “叙事性”诗学话语的成熟期:90年代诗歌 48
一、“叙事性”的发生与90年代诗歌 48
二、90年代诗歌的“叙事性”特征 55
三、90年代诗歌“叙事性”理论的成熟 65
第三节 “叙事性”问题的发展:新世纪诗歌 72
一、新世纪诗歌“叙事性”发展的新质——“狂欢化” 73
二、“狂欢化”叙事背后的问题浮现 78
三、新世纪“叙事性”研究热潮的出现 79
第二章 “知识分子写作”中的“叙事性” 84
第一节 面向“存在”之思 87
一、在“个人”与“历史”之间 88
二、日常生活的智性批判 97
第二节 “互文性”叙事的追寻 106
一、异质文本间的碰撞与交流 107
二、翻译型语体特殊性的摸索 112
第三节 技术型叙事的研磨 116
一、“戏剧化角色” 117
二、“元诗歌” 121
三、跨文体写作 127
第三章 “民间写作”诗人群中的“叙事性” 141
第一节 生活化叙事题材的开掘 142
一、生活叙事中的平民化倾向 143
二、市民生活的文化趣味 152
第二节 解构性叙事的追求 163
一、消解深度模式 164
二、“写作的零度” 170
三、游戏性文体实验 174
第三节 口语化叙事潜能的挖掘 178
一、从“前口语”到“后口语”的转换 179
二、诗歌语感问题的重新凸显 188
第四章 “女性主义诗歌”中的“叙事性” 191
第一节 个人私密性叙事题材的拓进 193
一、体验型叙事 194
二、身体叙事 196
第二节 叙事空间的拓展 202
一、性别立场与“房间”叙事空间的形成 203
二、“房间”意识的空间化延展 209
三、“公共叙事空间”的开掘 219
第三节 性别视阈下的“交流诗学” 229
一、由“自白”走向“交流” 230
二、“交流诗学”的集大成者——翟永明 236
第五章 “叙事性”诗学的内涵特征 241
第一节 经验性:从封闭走向敞开 243
一、抒情与叙事:诗学话语的转换 243
二、诗同经验世界的重新调和 249
第二节 综合性:从单一走向多元 253
一、诗学技艺的综合性调配 254
二、语体风格的多元混成 258
三、美学范式的多样态整合 260
第三节 复调性:从“独语”走向“对话” 263
一、写作主体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变化 264
二、诗人文本地位的变化 267
结语 271
参考文献 277
后记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