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1.2.1 土地用途分区 3
1.2.2 领域知识的获取与表达 6
1.2.3 人工免疫系统算法及其改进 8
1.2.4 空间数据挖掘 9
1.2.5 存在的问题 15
1.3 研究目标与方案 16
1.3.1 研究目标 16
1.3.2 研究内容 16
1.3.3 研究思路 17
1.4 相关学科及其关系 18
1.4.1 数据挖掘 19
1.4.2 人工智能 20
1.4.3 地学数据分析 20
1.4.4 空间推理 20
1.4.5 空间数据库系统 21
1.4.6 土地利用规划 22
1.5 本章小结 22
第2章 面向土地用途分区的空间数据挖掘理论 23
2.1 有关概念 23
2.1.1 土地用途分区 23
2.1.2 空间数据挖掘 27
2.2 土地领域的空间数据挖掘内容与特征 28
2.2.1 空间数据挖掘的内容 28
2.2.2 空间数据挖掘的特征 29
2.3 土地领域空间数据挖掘的体系与过程 30
2.3.1 空间数据挖掘体系 30
2.3.2 空间数据挖掘过程 32
2.4 空间数据挖掘的方法 34
2.4.1 空间关系 34
2.4.2 空间统计学 36
2.4.3 聚类分析 37
2.4.4 Apriori算法 39
2.4.5 概念格 41
2.4.6 决策树 43
2.4.7 人工智能 44
2.5 土地用途分区知识与挖掘模型 48
2.5.1 土地用途分区的知识体系 48
2.5.2 土地用途分区挖掘模型 55
2.6 本章小结 57
第3章 土地利用知识挖掘模型 58
3.1 空间关联规则挖掘 58
3.1.1 空间关联规则的定义 58
3.1.2 空间关联规则挖掘的步骤 59
3.1.3 已有挖掘算法 60
3.2 土地利用数据的模糊概念格 61
3.2.1 土地利用的概念格表示 61
3.2.2 土地利用的模糊概念格表示 65
3.3 模糊概念格构建算法的关键技术 66
3.3.1 模糊概念格构建 67
3.3.2 渐进式算法的改进 70
3.3.3 Hasse图的绘制 73
3.3.4 复杂空间系统的处理 75
3.4 土地利用空间关联规则提取 77
3.4.1 相关概念 77
3.4.2 生成非冗余规则 78
3.4.3 空间关联规则的直接提取法 80
3.5 基于本体的地理实体语义相似度模型 81
3.5.1 语义相似度与地理空间实体语义相似度 81
3.5.2 改进的地理实体语义相似度测度模型 83
3.6 本章小结 86
第4章 领域知识驱动的土地用途分区挖掘模型 87
4.1 土地用途分区的聚类问题 87
4.1.1 土地用途分区的问题 87
4.1.2 土地用途分区聚类问题的描述 90
4.2 混沌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93
4.2.1 克隆选择理论 94
4.2.2 混沌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98
4.3 混沌免疫克隆选择空间聚类 100
4.3.1 编码方案 102
4.3.2 抗体-抗原亲和度函数改进 103
4.3.3 混沌免疫克隆选择聚类算子 106
4.3.4 终止条件 109
4.3.5 混沌免疫克隆选择算法描述 109
4.4 顾及语义相似度的土地用途分区挖掘模型 111
4.4.1 小图斑模式的划分 111
4.4.2 土地用途分区策略 112
4.4.3 土地用途分区算法 113
4.4.4 土地用途分区结果的评价 114
4.5 本章小结 115
第5章 土地用途分区案例研究 116
5.1 面向土地用途分区的空间数据挖掘原型系统设计 116
5.1.1 系统结构设计 117
5.1.2 系统功能设计 118
5.1.3 系统数据库设计 118
5.1.4 系统模型库实现 120
5.1.5 系统知识库实现 122
5.2 土地用途分区数据整合 124
5.2.1 分区单元处理 124
5.2.2 数据预处理 125
5.3 湖北省宜城市土地用途分区 129
5.3.1 研究区概况 129
5.3.2 社会经济条件 130
5.3.3 土地利用现状与空间格局分析 131
5.3.4 土地用途分区知识获取 133
5.3.5 非分区图斑的提取 137
5.3.6 目标函数的确定 137
5.3.7 分区知识 139
5.3.8 实验结果 140
5.3.9 土地用途分区方案评价 142
5.4 海南省昌江县乌烈镇土地用途分区 143
5.4.1 研究区概况 143
5.4.2 模型总体框架 144
5.4.3 土地用途分区过程 144
5.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147
5.5 海南省昌江县海尾镇土地用途分区 150
5.5.1 研究区概况 150
5.5.2 土地利用类型的语义相似度实验 151
5.5.3 土地用途分区实验 151
5.6 本章小结 154
第6章 结语 155
6.1 总结 155
6.2 创新点与研究特色 156
6.3 后续研究问题及展望 157
参考文献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