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意义 1
二、文献基础 3
三、研究现状 6
四、研究框架及方法 10
第二章 莫伯治建筑创作的实践历程 15
第一节 创作基础 15
一、岭南文化的优秀基因 15
二、庭园建筑的传统经验 17
第二节 前期:成长积累(1914~1955年) 22
一、乡土田园的童年 22
二、理性思维的培养 23
三、传统文化的积淀 27
四、工程实践的磨砺 28
五、转入创作的伏笔 29
第三节 早期:初步探索(1956~1964年) 30
一、城建委的设计组 30
二、创作背景及影响因素 31
三、建筑创作及活动 36
第四节 中期:发展成熟(1965~1982年) 40
一、“旅游设计组” 40
二、创作背景及影响因素 42
三、建筑创作及活动 45
第五节 后期:再创高峰(1983~1993年) 52
一、华南工学院的师生集体 52
二、创作背景及影响因素 54
三、建筑创作及活动 58
第六节 晚期:大胆表现(1994~2003年) 61
一、事务所的新团队 61
二、创作背景及影响因素 62
三、建筑创作及活动 63
第七节 小结 65
第三章 莫伯治建筑创作的典型作品 71
第一节 岭南庭园建筑的现代蜕变 71
一、北园酒家(1957~1958年) 71
二、泮溪酒家(1959~1960年) 74
三、双溪别墅(1963年) 79
四、伏波楼(1964年) 82
五、山庄旅舍(1962~1965年) 83
第二节 现代建筑空间的岭南格调 88
一、新爱群大厦(1965~1966年) 88
二、广州宾馆(1966~1968年) 89
三、矿泉客舍(1972~1974年) 95
四、白云宾馆(1972~1976年) 100
五、白天鹅宾馆(1979~1983年) 107
第三节 历史文化内涵的沟通融合 115
一、深圳泮溪酒家(1983年) 115
二、南越王墓博物馆(1986~1993年) 116
三、岭南画派纪念馆(1989~1992年) 121
四、东方宾馆翠园宫(1991年) 123
五、中山大学岭南堂(1992~1994年) 126
第四节 建筑主题涵义的多元表现 128
一、广州地铁控制中心(1996~1998年) 128
二、红线女艺术中心(1997~1998年) 131
三、澳门新竹苑(1997~1998年) 132
四、广州艺术博物院(1998~2000年) 135
五、新会梁启超纪念馆(1999~2001年) 139
第五节 小结 142
第四章 莫伯治建筑创作的内在脉络 147
第一节 庭园研究与新用发展脉络 147
一、早期:调研与新用的初步探索 147
二、中期:体形与序列的设计总结 148
三、后期:庭园空间研究的理论化 150
四、晚期:研究的拓展及历程梳理 151
第二节 地域化创作路径发展脉络 152
一、早期:功能转译 153
二、中期:感情移入 154
三、后期:文化隐喻 155
四、晚期:空间意境 157
第三节 审美构图衍变的发展脉络 158
一、早期:庭园体形 158
二、中期:功能空间 159
三、后期:轴线序列 161
四、晚期:片断并置 162
第四节 形式表现手法的发展脉络 163
一、早期:旧材新用 163
二、中期:简材妙用 164
三、后期:丰材精用 165
四、晚期:个性语言 166
第五节 小结 168
第五章 莫伯治建筑创作的思想方法 171
第一节 莫伯治创作思想的形成发展 171
一、莫伯治对创作思想的论述 171
二、由创作实践解读思想发展 172
三、由理论研究解读思想发展 173
四、创作思想的核心内涵探析 175
第二节 客观务实的理性精神 176
一、思想内涵 176
二、表现方法 178
第三节 和谐自然的人本精神 180
一、思想内涵 180
二、表现方法 182
第四节 开放多元的包容精神 187
一、思想内涵 187
二、表现方法 190
第五节 小结 192
第六章 莫伯治建筑创作的个性解读 195
第一节 个性因素对莫伯治建筑创作的影响 195
一、个性特质的影响 195
二、文化人格的影响 200
三、知识结构的影响 205
四、艺术意识的影响 208
第二节 三位岭南建筑师的创作个性解读 209
一、成长经历的比较 210
二、创作实践的解读 212
三、思想策略的异同 216
四、历史坐标的确认 217
第三节 小结 219
第七章 结论 223
附录 227
附录一 莫伯治主要建筑活动年表 227
附录二 莫伯治主要建筑作品列表 230
附录三 莫伯治主要文章及言论表 231
附录四 莫伯治建筑作品获奖情况 234
参考文献 235
致谢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