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转型研究 后单位时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困境与出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文著;黄卫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08755168
  • 页数:2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以市场经济先行地区的深圳经济特区为例,从城市治理体制的演进、公民运动的兴起、治理改革的经验比较、社会组织的孕育发展以及城市治理体制的现实问题等等方面,见微知著的探析城市治理体制改革的进路与限度。

第一章 研究缘起与分析视角:城市治理的问题逻辑 3

一、问题的提出:从理念到体制的反思 3

(一)宏观视阈:城市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制约因素 3

(二)微观视阈:经济市场化与治理民主化的地域经验 10

二、研究现状述评:分析视角与体制意义的不同解读 12

(一)经济体制改革分析视角 12

(二)行政体制改革分析视角 13

(三)基层民主建设分析视角 13

(四)政治发展分析视角 13

(五)国外学者的相关论述 14

(六)研究现状述评 14

三、理论视阈与分析框架 15

(一)“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视阈 16

(二)“精英主义”与“积极公民”视阈 16

(三)“多元主义”与“协同共治”视阈 18

(四)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城市治理体制:放松管制与依赖管制的纠结 24

一、城市治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特点:体制的有限度调适 24

(一)“撤区建镇”与“撤乡建村” 24

(二)“村改居”与“街-居”体制 24

(三)“撤镇改街道”与“居企分离” 26

(四)“议行分设”与“居站分离” 27

二、城市治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束缚:压力型体制的路径依赖 29

(一)“两级政府、四级管理”的体制依赖 29

(二)“主管责任”与“属地责任”的冲突 31

(三)“压力型体制”与“倒三角漏斗”的管制模式 36

(四)“违法难究”与“无法可依”的窘境 39

(五)“公民社会”理念的提出与沉寂 43

第三章 城市社会运动:从利益性参与到政治性参与 46

一、城市社会运动的“挤入效应” 46

(一)城市有产者的维权抗争行动 46

(二)城市积极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 49

二、房产业主维权运动的类型分析 53

(一)经济利益性维权、自治权利性维权与政治权利性维权 53

(二)行政式维权、司法式维权、技术式维权、商业式维权、职业式维权与政治参与式维权 55

(三)个体自发式维权、群体自觉式维权与团体组织化维权 58

三、房产业主维权运动的现实影响 60

(一)维权动机多元化的影响 60

(二)维权主体组织化的影响 61

(三)维权方式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影响 61

(四)维权活动政治化的影响 62

四、城市积极公民的参与行动:以律师参政为例 63

(一)律师参政的行动逻辑:职业特质、权利自觉与社会关怀 63

(二)律师参政的方式:从体制内表达到自主性竞选 67

(三)律师参政的影响:积极公民的示范效应与体制吸纳的可能性 72

五、城市社会运动中公民参与的特点阐释 74

(一)参与主体:利益来源的市场化与参与行为的高自主性 74

(二)参与动机:鲜明的维权特征与凸显的公益代言角色 75

(三)参与方式:从“体制内表达”到“挤入式参与” 77

第四章 城市组织形态:“政治服从”与“行政屈从” 78

一、失能型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边缘化”和“空心化” 78

(一)“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的体制束缚 79

(二)“居站分离”之后的组织自我发展乏力 79

(三)“兼职低薪”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化人才 80

(四)新兴权益性自治组织的“排挤效应” 80

二、衍生型行政组织:社区工作站的机关化趋势 81

(一)作为“派出机构”的“派出机构” 81

(二)组织定性的“三不是”尴尬状态 82

(三)没有执法权的“末端执法机构” 83

(四)社区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83

三、自发型权益组织:业主委员会的成长羁绊 85

(一)成立难、运作难问题突出 85

(二)法律主体资格不明确 87

(三)运作资源的相对劣势 87

(四)专职化和职业化问题 89

(五)组织认同的缺乏 90

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90

(一)政府为发展经济主动倡导设立行业组织 90

(二)提出“人员自聘、工作自主、经费自筹” 91

(三)成立行业协会服务署推进行业协会民间化 92

(四)实现行业协会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 92

(五)扩大直接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类别 92

五、社会组织发展中的行政化后遗症 93

(一)仍然残留行政化管理色彩 94

(二)社会组织能力不足 96

(三)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 96

(四)内部运作机制欠健全 97

六、变异型经济组织:农城化股份公司的发展瓶颈 98

(一)经济组织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 98

(二)“三资”不明诱发的社区冲突 98

(三)“公司选举”导致的社会矛盾 99

第五章 城市治理经验比较:居民自治、党政嵌入、企业主导和多元协商的模式差异 102

一、城市社区的类型特点 102

(一)商品房社区 102

(二)城中村社区 104

(三)“村改居”社区 107

二、居民自治为特色的“盐田模式” 109

(一)从“议行合一”到“议行分设” 109

(二)从“一会(合)两站”到“一会(分)两站” 111

(三)“居站分设”之后的居委会边缘化问题 114

(四)“居站分设”之后的工作站行政化问题 115

三、党政嵌入为特色的“南山模式” 116

(一)社区党组织嵌入 117

(二)党员(公职人员)嵌入 119

(三)“一核多元”机制的社会认同问题 120

四、企业主导为特色的“桃源居模式” 121

(一)社区经济组织:社区服务的经济基础 122

(二)“六位一体”:社区服务的实践模式 123

(三)社区福利:社区服务的现实保障 125

(四)企业主导的市场失灵问题 126

五、多元协商为特色的“和谐共建促进会模式” 128

(一)“节外生枝”的共治性组织 128

(二)制度设计不清影响组织运行效果 130

(三)功能定位不明确导致自治作用难发挥 134

(四)运行机制不顺畅导致议事项目标准参差不齐 136

(五)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议事活动正常开展 138

第六章 城市人口融合:身份认同与福利共享 140

一、国外移民“积分制”及其相关理论阐释 140

二、“积分制”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144

三、“积分制”改革的具体做法及其创新之处 148

(一)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积分制”改革的主要阶段 149

(二)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积分制”改革的举措及其创新之处 151

四、“积分制”改革的现实问题与发展趋向 158

(一)下改上不改:“积分制”的推进仍面临一系列体制性问题 158

(二)制度建设困境:“积分制”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160

(三)计分认定困难:积分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有待完善 160

(四)改革延续性问题:如何发挥“积分制”的持续激励功能 161

(五)参与欠缺性问题:流动人口参与城市共治的渠道有待拓展 162

第七章 城市治理能力:管治、自治与共治的三维视角 164

一、提升党和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依法“管治”能力 164

(一)提升依法维护城市社会秩序能力 165

(二)提升依法协调城市社会利益能力 167

(三)提升依法化解城市社会矛盾能力 168

(四)提升依法调适城市社会关系能力 168

(五)提升依法规范城市社会行为能力 169

(六)完善城市治理法律法规 170

(七)逐步理顺城市治理体制 171

(八)切实转变城市政府职能 172

(九)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174

二、提升城市治理中的社会有序“自治”能力 174

(一)激活居民委员会的法定自治功能 175

(二)加强业主委员会的制度化建设 178

(三)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和监管体系 185

(四)完善市民投诉与问题解决机制 187

三、提升多元主体在城市治理中的协同“共治”能力 188

(一)代议性吸纳与商议性吸纳 188

(二)机构性吸纳与精英性吸纳 190

(三)立法性吸纳与行政性吸纳 191

(四)组织化共治与协商式参与 194

(五)加强城市群的协同治理 196

附件1街道办事处居民事务盖章证明类别统计表 197

附件2社区工作站居民事务盖章证明类别统计表 199

参考文献 201

后记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