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第一节 释“康”、“康巴” 1
一、“康”的含义 2
二、“康区”区划与“康巴”的含义 4
第二节 “康巴文化”的含义 6
一、康巴文化形成的背景 6
二、“康巴文化”的内涵 10
第三节 康巴文化的功能 12
一、凝聚功能 12
二、整合功能 14
三、导向功能 17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19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 19
一、地理环境 19
二、气候条件 23
第二节 原始文明与早期部落联盟 28
一、康巴先民与原始文明的出现 28
二、早期部落联盟 30
第三节 唐蕃争夺与羁縻州的设立 34
一、唐与吐蕃争夺康巴地区 34
二、羁縻州的设置与变化 38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建制 42
一、元代“土官治土民”与土司制度的形成 42
二、明代土司制度的完备 43
三、清代土司制度的兴盛 46
四、土司制度的衰落 48
第二章 民族与人口 51
第一节 源流复杂的康巴先民 51
一、远古时代的康巴先民 52
二、汉文典籍中对康巴地区早期部族的记载 54
三、藏文典籍及神话传说中的康巴先民 56
第二节 区域内主要民族的形成 57
一、藏族的形成 57
二、对其他民族形成的历史考察 61
第三节 一千年来的人口增减与文化兴衰 64
一、一千年来人口的增减 65
二、康巴地区的文化兴衰 69
第四节 区域周边的主要民族及其关系 71
一、经济上的互利往来 72
二、血缘上的相互融合 73
三、文化上的相互影响 74
第三章 民俗文化 76
第一节 生产民俗 76
一、农业 76
二、牧业 77
三、手工业 78
四、商业 79
第二节 生活民俗 81
一、服装 81
二、饮食 83
三、建筑 84
四、交通 86
第三节 社会民俗 87
一、岁时节庆 87
二、人生礼仪 88
三、禁忌习俗文化 89
第四节 游乐民俗 90
一、赛马 90
二、摔跤 90
三、放风筝 91
第四章 康巴宗教文化(上) 93
第一节 藏传佛教 93
一、藏传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93
二、藏传佛教各流派的传入与发展 95
三、藏传佛教的人员与组织 100
四、藏传佛教的宗教场所与宗教活动 106
五、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 107
第二节 其他宗教与崇拜 108
一、本教 108
二、伊斯兰教 112
三、天主教、基督教 114
四、其他各种宗教与崇拜 118
第三节 宗教艺术 126
一、绘画艺术 127
二、雕塑艺术 131
三、造像艺术 133
四、铸造艺术 135
第五章 康巴宗教文化(下) 138
第一节 神山崇拜 138
一、神山崇拜之缘起 138
二、神山祭拜的祭祀文化 139
三、神山崇拜与宗教的关系 141
四、神山崇拜与生态保护功能 143
第二节 康巴宗教的特征 145
一、多种宗教相互交融,和谐共处 145
二、本教文化影响力较大,传承较盛 148
三、康区历史上涌现过较多达赖活佛和教派创始人 150
四、藏传佛教寺庙有经商传统和拥有武装力量的传统 151
第六章 文化艺术与传统科技 153
第一节 民间音乐、乐器、曲艺与美术 153
一、民歌 153
二、曲艺 156
三、藏戏 159
四、乐器 162
五、舞蹈 165
六、绘画艺术 168
第二节 传统科技 171
一、刻板与印刷术 171
二、藏医药 174
三、建筑 177
四、井盐开采 180
五、天文与历算 184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186
第一节 康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工艺 186
一、民间工艺基本状况 186
二、民间手工艺生产特点 188
三、民间手工艺的典型代表 189
第二节 康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口头文学 190
一、《格萨(斯)尔》的基本状况 191
二、《格萨(斯)尔》的故事梗概 191
三、《格萨(斯)尔》的价值与意义 193
第三节 康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艺术 195
一、锅庄 195
二、巴塘弦子舞 201
三、热巴舞 205
四、学羌 206
第四节 康巴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20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兴起 207
二、康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9
三、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建议 212
第八章 民族交流与共同繁荣 216
第一节 经济互通有无与相互需要 216
一、康巴地区与外界的早期经济交往 216
二、康巴地区是“茶马互市”的核心区域 217
三、康巴地区是“汉藏贸易”的桥梁和纽带 218
第二节 文化交流与共生丰富康巴文化 220
一、特色浓郁的康巴文化 220
二、开放多元的康巴文化 223
第三节 川藏“茶马古道”及其文化价值 224
一、川藏“茶马古道”的形成历史 224
二、川藏“茶马古道”的文化价值 226
结语 229
参考文献 235
后记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