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求学少年 7
倾心新式教育与民族实业的祖辈 8
父辈的影响 13
在北京接受启蒙教育 17
逃难上海,入读三所中学 21
第二章 动荡时期的大学生涯:从沪江到浙大 24
短暂的沪江大学求学 25
颠簸中借读于浙江大学 30
在“东方剑桥”钻研化学 33
关注国家命运 46
第三章 到有机所开启科研之路 55
从代课教师到钢铁厂分析员 55
“技术归队”在有机所 58
金霉素研究中的求索 60
从翻译著作中认识新理论 66
名师影响下的成长 69
第四章 国防任务下的科学研究与管理 72
国防任务下转向科研管理 72
高能燃料和氟油研制的管理工作 75
开辟硼氢化学研究的两个方向 82
建言硝基胍炸药 91
负责99号任务 94
在“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 96
第五章 科研的组织管理与国际学术交流 99
担任科技处处长:像一台386型计算机 100
倡导用计算机推进图书情报工作 105
恢复和重建国际合作与交流 108
第六章 “六十岁学吹打”:重返科学研究 121
走在绿色化学的前列 122
研究不对称环氧化及环氧开环反应 126
叶立德与氮杂环化合物的选择性反应 131
手性配体:双氮与双噁唑啉 134
平面手性与氮-膦配体研究 136
过渡金属催化的硼氢化反应与其他 139
倡导手性技术,推动药物研究 141
研究工作产生广泛国际影响 146
第七章 关注学科发展,勇担社会责任 154
多次组织学科战略规划 154
学术交流与组织活动:承认、倡导与推动 162
引导化学创新与社会功能的发挥 169
关注绿色化学与绿色能源 178
倡导和推动企业创新 181
倡导科学家党员的社会责任 184
第八章 续写科学谱系 188
做有挑战性的课题 189
科学求是,严谨唯实 191
孕育良好的学术氛围 196
重视科学研究的应用之道 199
多渠道提供人才成长的机会 202
学生也是我的榜样 207
普及科学精神与科学规范 210
第九章 温馨家庭 219
美丽邂逅,执子之手 221
相濡以沫 共渡难关 223
父慈女孝 恩泽一生 227
结语 234
附录一 戴立信年表 241
附录二 戴立信主要论著目录 265
参考文献 270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