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1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1.2 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4
1.3 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4
1.3.1 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4
1.3.2 钢铁工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4
1.3.3 钢铁工业的基本特征 5
1.4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8
1.4.1 研究中的难点 8
1.4.2 创新之处 8
2 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10
2.1 国外研究综述 10
2.1.1 比较优势理论 10
2.1.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0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1
2.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2
2.1.5 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12
2.2 国内研究综述 12
2.2.1 生产力、市场力学说 12
2.2.2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学说 13
2.2.3 综合生产能力学说 13
2.2.4 产业集群学说 13
2.2.5 其他研究综述 14
2.3 钢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4
2.3.1 规模经济 14
2.3.2 运营效率 14
2.3.3 成本控制 15
2.3.4 质量管理 16
2.3.5 技术创新 17
2.3.6 外部性约束 18
3 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 20
3.1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演进及现状 20
3.1.1 粗钢产量 20
3.1.2 粗钢表观消费量 22
3.2 欧洲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25
3.2.1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期 25
3.2.2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恢复期 25
3.2.3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改扩建期 26
3.2.4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调整期 27
3.2.5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稳定发展期 27
3.3 美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29
3.3.1 1864~1880年产业革命时期 29
3.3.2 1881~1920年工业化初期 30
3.3.3 1920~1955年工业化中期 31
3.3.4 1956~1975年工业化完成后期 32
3.3.5 1975年后“衰退期” 32
3.4 日本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33
3.4.1 战后恢复时期(1946~1950年) 33
3.4.2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1951~1955年) 34
3.4.3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1956~1960年) 35
3.4.4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1961~1970年) 35
3.4.5 1970年后 36
3.5 韩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36
3.5.1 起步阶段(1962~1972年) 37
3.5.2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阶段(1973~1981年) 37
3.5.3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阶段(1982~1991年) 38
3.5.4 工业腾飞阶段(1992年后) 39
3.6 启示 40
4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
4.1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 42
4.1.1 生产和消费 46
4.1.2 产业布局及产业集中度 55
4.1.3 技术装备水平 68
4.1.4 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 83
4.1.5 进入/退出壁垒 85
4.2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8
5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 94
5.1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概述 94
5.1.1 国外企业概述 95
5.1.2 国内企业概述 101
5.2 钢铁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108
5.2.1 生产经营分析 108
5.2.2 财务分析 115
5.2.3 启示 118
6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120
6.1 产能压缩与产业集中战略 120
6.1.1 产能过剩 120
6.1.2 产业集中度 121
6.1.3 建议 124
6.2 质量先行战略 129
6.2.1 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130
6.2.2 建议 131
6.3 供应链成本领先战略 132
6.3.1 供应链成本 132
6.3.2 建议 137
6.4 效率提升战略 139
6.4.1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139
6.4.2 影响生产运营效率的因素 142
6.4.3 建议 144
6.5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 148
6.5.1 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148
6.5.2 建议 149
6.6 绿色发展战略 151
6.6.1 环境保护能力 151
6.6.2 建议 153
6.7 资源控制战略 154
6.7.1 资源控制能力 155
6.7.2 建议 156
6.8 服务化转型升级战略 158
6.8.1 服务化转型升级 158
6.8.2 建议 158
参考文献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