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内涵论 1
第一章 汉语新文学的概念建构 3
一“新文学”的学术张力 4
二汉语新文学的理论优势 9
三汉语新文学学术实践的价值 14
四“汉语新文学”概念唤起的学科审视 19
第二章“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学术优势 31
一“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学术整合力 31
二理论比较中的“汉语新文学”概念 36
三学术呈现及其可能的尴尬 44
第三章 汉语文学与汉语新文学的学术维度 49
一面向古典文学的“中国”理解 49
二面向少数民族的中华论域 52
三面向世界文学的汉语语种 55
四面向汉语新文学的学术掘进 58
第四章 汉语新文学的文化伦理意义 60
一“汉语新文学”的引申义 60
二文化伦理的理论范式 62
三文化伦理与心理情结 65
四汉语新文学研究的文化伦理意识 68
第五章 汉语新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73
一新文学世界性倾向的本然意识 73
二世界性倾向与汉语新文学的自我定位 76
三汉语新文学:世界性取向的表达 81
第六章 汉语新文学的文化归属感 85
一“汉语新文学”概念对“国族文学”概念的弥补 85
二汉语新文学的故国归属感及其必然性 88
三汉语新文学文化归属感的学术意义 91
四汉语文学、汉语新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 95
范 畴论 101
第七章 汉语新文学的语言学矢向 103
一废灭汉字:关于新文学世界性的表层反思 104
二拼音化:关于汉语现代化的顶层设计 108
三全与美:汉语新文学表现的深层构架 111
第八章 汉语人文学术的原语价值与汉语文学研究规范 115
一汉语人文学术与西方人文学术 115
二汉语学术与汉语语言优势 120
三汉语人文学术的原语价值分析 126
第九章 翻译文学与汉语新文学 137
一翻译作为传播方式,其文本重构的意义 138
二翻译作为资源凭借,重新编码与定型 142
三翻译作为语言创造的途径,变革汉语新文学文本 147
四汉语新文学对于“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包容性 152
第十章 汉语新文学的“雅”“俗”分野 155
一“雅”与“俗”的相对与互涵 155
二雅俗文学与汉语语言 158
三雅俗分野与汉语文化伦理 160
第十一章 汉语新文学的空域背景及其文学史意义 162
一汉语新文学家的空域意识 163
二汉语新文学空域背景的独特性 168
第十二章 汉语新文学的评论形态与当代意义 174
一文学评论的文明建构 174
二文学评论的功能价值 177
三汉语新文学评论文体的多样化 180
传统论 185
第十三章“五四”新文化与汉语新文学传统 187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汉语新文学的思想传统 187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汉语新文学传统的复杂性 198
第十四章 汉语新文学传统建设中的科学因素 209
一科学:外在于新文学传统建设的“理想类型” 210
二“科学”概念在新文学传统运作中的漫漶与变异 215
三科学与新文学传统的理论关系 220
第十五章 汉语新文学传统建构中的古典主义影迹 226
一工具理性的克服 227
二价值理性的引退 232
三意念理性的建构 237
存 在论 243
第十六章 鲁迅对汉语新文学的多面体贡献 245
一作为创作主体的鲁迅 245
二作为文学行为主体的鲁迅 249
三鲁迅传统中的批评本体意义 253
四鲁迅论战传统中的意气因素 263
第十七章 从鲁迅到王蒙:汉语新文学中的文学存在 273
一从鲁迅到王蒙:文学存在的意义 273
二发现文学存在主体:汉语新文学“创研率”命题及学术意义 280
三文学存在传统的断裂:批评本体写作的暗昧 283
四文学的全与美:王蒙之于汉语新文学的意义 291
五《闷与狂》等系列自传作品的汉语新文学意义 294
第十八章 莫言的文学存在及其汉语文学意义 306
一社会拥有与文学存在 306
二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311
三莫言文学:历史的哈哈镜 313
四莫言文学之于汉语新文学的意义 317
第十九章“汉语新文学”概念与金庸研究 320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评价中的意义张力 320
二汉语新文学视角对意义张力的规避 323
三汉语新文学之于金庸研究的可能性 327
文 体论 331
第二十章“汉语新文学”学术概念的延展性及文体呈现 333
一“新文学”概念文体延展的优势与劣势 333
二“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延展性与文体应用 336
第二十一章 汉语新文学与文学炫张体征 343
一当代汉语小说的炫张体征及其理论思考 343
二汉语新文学中的小说操作 362
第二十二章 汉语新文学与汉语新诗的学术辩证 378
一汉语新文学中的汉语新诗 378
二汉语新诗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382
三“常”“变”逻辑关系中汉语新诗的价值审视 385
四汉语新诗的倡导及创作实践 388
五《当代诗坛》:汉语新文学世界的诗梦 393
第二十三章 郭沫若的汉语诗性与文体传统 405
一汉语新文学论题中的郭沫若 405
二《女神》风格与汉语新诗传统的开辟 406
三郭沫若的诗性与诗兴的文体传统 414
第二十四章 戏剧本质体认与汉语新剧的经典化运作 430
一汉语新剧经典化要素中的戏剧本质体认 431
二面对传统:汉语新剧本质体认的偏颇与回归 436
三走出经典:戏剧本质的反思与影响 444
外 延论 453
第二十五章 汉语新诗发展格局中的香港新诗 455
一汉语新文学中新诗运作机制的完备 455
二现代主义汉语诗歌的复兴基地 458
三都市诗歌与南国情愫 461
四走向世界的汉语新诗 463
第二十六章 汉语新文学视阈中的澳门文学 467
一从“澳门文学”概念说起 467
二引进汉语新文学视野 471
三汉语新小说最初的澳门面影 472
第二十七章 汉语新文学与民族语文学 476
一民族文学的论述层次 476
二“民族语文学”概念的优势 479
三汉语文学与民族语文学 482
四民族语文学的可能性 485
结语:21世纪文学的平庸化走势与汉语新文学的可能 488
附录:汉语新文学对话录 493
一汉语新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宏观认知 495
二汉语新文学视野中的台湾文学 509
三翻译文学之于汉语新文学建构的意义 516
后记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