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基础概念界定 1
(一)西部民族 2
(二)民族管理 3
二、民族政治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4
(一)内涵丰富的民族政治 4
(二)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 7
(三)民族政治与民族文化的互动 8
三、民族政治的历史演进 9
(一)演进的整体轮廓 10
(二)演进的几条主线 16
四、民族政治的基本特征 18
(一)多种社会政治形态共存 18
(二)多种政治组织并存 20
(三)沿袭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21
(四)冲突与协调相伴 21
五、民族政治研究的意义 22
(一)构建民族政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23
(二)发掘借鉴和启示的作用 25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26
(一)研究思路 26
(二)研究方法 26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地区的建制与区划 27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的建制 27
一、同一建制 27
二、特殊建制 46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划 54
一、古代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划 56
二、现代行政区划 90
第二章 政权组织 99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的统一政权 99
一、政权机构 100
二、机构职能 105
三、运行方式 126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性政权 155
一、政权机构 156
二、机构职能 159
三、运行方式 173
第三章 西部民族政治制度 185
第一节 封建王朝民族政治制度 185
一、“五服”纳贡制 186
二、羁縻府州制 189
三、土司制 196
四、土流并存制 203
五、乡里制 212
第二节 地方民族政治制度 221
一、特有型政治制度 221
二、杂糅型政治制度 228
三、效仿型政治制度 233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36
一、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36
二、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243
三、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46
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49
第四章 西部民族管理 261
第一节 民族管理机构 261
一、朝廷机构 261
二、地方官府 267
第二节 民族管理策略 272
一、因俗而治 272
二、德化怀柔 277
三、离强合弱 291
四、武力征服 296
五、移民 301
六、屯田 315
第三节 民族管理内容 319
一、官吏管理 320
二、经济管理 330
三、边疆管理 335
四、文教管理 338
五、宗教管理 345
第五章 西部民族社会政治形态 349
第一节 原始社会残余政治形态 350
一、氏族残余形态 350
二、农村公社残余形态 353
三、部落与部落联盟残余形态 356
第二节 转体变迁的社会政治形态 360
一、向奴隶社会转变的社会政治形态 361
二、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政治形态 365
第三节 封建领主制社会政治形态 377
一、游牧宗法制社会政治形态 377
二、母权制社会政治形态 380
三、村社联合制社会政治形态 384
四、亭目制社会政治形态 391
五、则溪制社会政治形态 395
第四节 封建地主制社会政治形态 399
一、经济基础 399
二、社会等级制度 403
三、剥削关系 406
第六章 西部民族军事活动 409
第一节 中华民族内部的西部民族战争 409
一、民族掠夺战争 409
二、民族征服战争 418
三、民族起义战争 424
四、民族分裂与叛乱战争 441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部民族革命战争 448
第二节 西部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451
一、爱国官兵的抗击 451
二、民间自发的抗击 455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 460
第七章 西部民族政治关系 463
第一节 西部民族外部政治关系 463
一、与中央王朝的政治关系 463
二、少数民族间的政治关系 488
第二节 内部政治关系 494
一、个体间的政治关系 494
二、群体间的政治关系 503
参考文献 507
后记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