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 1
1.1.1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与种类 1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3
1.1.3 土壤中重金属的危害 7
1.1.4 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机制 21
1.2 根系有机酸分泌——土壤逆境的适应机制 21
1.3 胁迫诱增性有机酸——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反应 23
1.3.1 有机酸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和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 23
1.3.2 有机酸影响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和生长发育 26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1.5 研究的创新性与目的意义 33
1.5.1 特色与创新性 33
1.5.2 目的与意义 34
参考文献 35
2土壤Pb、Cd胁迫下落叶松根系有机酸的分泌行为研究 55
2.1 材料与方法 56
2.1.1 野外研究 56
2.1.2 室内实验研究 59
2.2 结果与分析 60
2.2.1 Pb和Cd污染下落叶松人工林根系有机酸的分泌行为 60
2.2.2 Cd胁迫下一年生落叶松苗根系有机酸的分泌行为 61
2.2.3 Pb胁迫下一年生落叶松苗根系有机酸的分泌行为 67
2.2.4 Pb、Cd胁迫下二年生落叶松根系有机酸的分泌行为 73
2.3 本章结论 75
参考文献 76
3外源有机酸对Cd胁迫下落叶松幼苗生态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79
3.1 材料与方法 80
3.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80
3.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81
3.1.3 数据处理 82
3.2 结果与分析 82
3.2.1 有机酸对细胞膜系统的保护作用 82
3.2.2 有机酸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84
3.2.3 有机酸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84
3.2.4 有机酸对幼苗色素含量的影响 86
3.2.5 有机酸对幼苗积累Cd的影响 90
3.2.6 有机酸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91
3.2.7 Cd胁迫下落叶松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及其生态适应关系的模式构建 93
3.3 讨论 94
3.3.1 有机酸与Cd胁迫下苗木叶片细胞膜系统的保护作用 94
3.3.2 有机酸与Cd胁迫下苗木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95
3.3.3 有机酸与Cd胁迫下苗木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 99
3.3.4 有机酸与Cd胁迫下苗木叶片的色素含量变化 101
3.3.5 有机酸与Cd胁迫下苗木体内Cd积累的变化 104
3.3.6 有机酸与Cd胁迫下苗木生长变化 106
3.4 本章结论 108
参考文献 109
4外源有机酸对Pb胁迫下落叶松幼苗生态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115
4.1 材料与方法 116
4.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116
4.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17
4.1.3 数据处理 118
4.2 结果与分析 119
4.2.1 有机酸对叶片细胞膜系统的保护作用 119
4.2.2 有机酸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19
4.2.3 有机酸对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120
4.2.4 有机酸对幼苗色素含量的影响 123
4.2.5 有机酸处理后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124
4.2.6 有机酸处理后根系形态特征的变化 125
4.2.7 有机酸处理后苗木体内Pb和几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126
4.2.8 有机酸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129
4.2.9 Pb胁迫下落叶松根系分泌有机酸及其生态适应关系模式构建 129
4.3 讨论 132
4.3.1 有机酸对Pb胁迫下植物细胞膜系统的保护作用 132
4.3.2 有机酸与Pb胁迫下的抗氧化酶活性 133
4.3.3 有机酸与Pb胁迫下的渗透调节物质 135
4.3.4 有机酸与Pb胁迫下的色素合成与积累 136
4.3.5 叶绿素荧光对Pb胁迫和有机酸的响应 138
4.3.6 Pb胁迫、有机酸与植物根系形态、营养元素和植物生长 140
4.4 本章结论 143
参考文献 143
5 Pb、Cd复合胁迫下外源有机酸对落叶松幼苗抗逆性的影响研究 149
5.1 材料与方法 151
5.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151
5.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52
5.1.3 数据处理 154
5.2 结果与分析 154
5.2.1 外源有机酸对落叶松幼苗积累Pb、Cd的影响 154
5.2.2 外源有机酸对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156
5.2.3 外源有机酸对落叶松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61
5.3 讨论 168
5.3.1 Pb、Cd复合胁迫下有机酸与植物体内Pb、Cd积累 168
5.3.2 Pb、Cd复合胁迫下有机酸与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169
5.3.3 Pb、Cd复合胁迫下有机酸与叶片叶绿素含量 170
5.3.4 Pb、Cd复合胁迫下有机酸与叶片SOD和POD活性 171
5.3.5 Pb、Cd复合胁迫下有机酸与叶片膜质过氧化作用 173
5.3.6 Pb、Cd复合胁迫下有机酸与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174
5.4 本章结论 176
参考文献 177
6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183
6.1 主要结论 183
6.2 研究展望 186
编后记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