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他者的教学交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柴楠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10184531
  • 页数:246 页
图书介绍:教学交往是师生之间的特殊交往活动,通过交往实现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精神的交流、情感上的理解和心灵的沟通。交往的方式决定着教学的范式,但无论教学交往有着什么样的内涵、类型和特征,交往总是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因此对他者的不同态度成就了各种不同的教学交往范式。自我的主体化和他者的客体化、对象化使主体性教学交往得以形成,而自我与他者的交互主体化则成就了主体间性教学交往在观念层面的实现。然而,无论是主体性教学交往还是主体间性教学交往都在同一化的道路上使交往的他者成为被遮蔽的存在。主体间性教学交往力图克服主体性教学交往的弊端,通过确立他者的主体地位而将自我与他人从那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转而使双方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对话和交往。主体间性教学交往以自我与他者的彼此理解为前提,并通过交往双方所怀有的真诚地心态、真实地内容和正当地方式使这种平等的交往呈现出实践层面的有效性,最终使交往在师生的语言交流中、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得以实现。书稿从主体间性切入,深入探讨了教学交往范式的伦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导论 1

第一章 对教学交往的重新认识 11

第一节 交往视域下的教学 11

一、“交往”释义及其回顾 11

二、从“交往”到“教学交往” 15

三、教学交往范式 25

第二节 教学交往的概念分析 29

一、教学交往的历史演进 29

二、教学交往的现实类型 33

三、教学交往的特征分析 36

第三节 教学交往的伦理属性 39

一、教学交往的伦理研究路径 39

二、教学交往伦理研究的困境 44

三、伦理作为教学交往的本体属性 47

第二章 主体性教学交往与他者的沉寂 50

第一节 普遍理性主体的确立——从笛卡尔说起 51

一、普遍怀疑的方法 51

二、我思故我在 53

三、理性主体的普遍性 55

四、普遍理性主体的自由与责任 57

五、普遍理性主体的演变 60

第二节 主体性教学交往范式的确立 63

一、认识主体与教学交往的知识维度 64

二、道德主体与教学交往的伦理维度 67

三、实践主体与教学交往的社会维度 70

第三节 他者的沉寂——主体性教学交往的分析与批判 75

一、教学交往的现实形态 75

二、主体性教学交往的权力性格对他者的遮蔽 80

三、主体性教学交往的同一性要求与他者的彻底消失 83

第三章 主体间性教学交往与他者的幻象 87

第一节 混乱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历史回溯 87

一、黑格尔与主体间性的原初形式 89

二、胡塞尔与主体间性的唯我论特征 91

三、哈贝马斯与主体间性的话语转换 97

第二节 主体间性教学交往范式解析 104

一、认识、理解与承认:平等交往的前提 104

二、真实、真诚与正当:有效交往的条件 108

三、语言、生活与情景:理想交往的背景 112

第三节 他者的幻象——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分析与批判 117

一、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认识论特征及其在理解问题上的困境 119

二、理解不等于接受: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接受问题 122

三、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理想性及其现实难题 124

第四章 主体的退隐与他者的澄明 128

第一节 他者的哲学历程及其在教学交往中的命运 129

一、从胡塞尔到列维纳斯:他者的发现 129

二、列维纳斯与他者 131

三、他者在教学交往中的命运 134

第二节 同一性教学交往及其批判 141

一、人类的同一性理想 142

二、同一性教学交往及其特征 145

三、同一性教学交往批判 154

第三节 主体之死与他者的崛起:同一性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终结 157

一、主体之死与理性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解构 158

二、自我爱慕与分享式的教学交往 161

三、绝对他者与他者在教学交往中的崛起 165

第四节 他性的绽放与他者的澄明:重新认识教学交往中的他者 169

一、他者的外在性、陌生性和不可认识性 170

二、他者的差异性、绝对性和不可还原性 173

三、他者的超越性和无限性 177

第五章 伦理主体的诞生与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 182

第一节 自我的他者属性:他者对教学交往主体的构成性分析 183

一、自我在他者中存在 183

二、自我及其重要他人 187

三、自我与绝对的他者 190

第二节 主体的涅槃:伦理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诞生 195

一、认识与伦理:教学交往主体性质的变迁 196

二、责任与正义:教学交往主体的道德追求 200

三、被动与主动:教学交往主体自主性的表达 205

第三节 为他者负责的教学交往 208

一、他者的绝对性与伦理的第一性 209

二、自我的为他性与责任的中心性 213

三、交往关系的不对称性与正义的必然性 216

结束语 他者情怀与责任的承诺 219

参考文献 225

后记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