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导论 1
第一部分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话语建构 21
1.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21
1.1 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22
1.2 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的语言学范式 24
1.3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28
2.政治话语与社会互动的批判分析 31
2.1 政治话语与批评话语分析 31
2.2 政治话语的分析视角 32
2.3 政治话语分析的主要议题 35
2.4 政治话语分析的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 37
3.中国政治话语体裁中人际意义与社会变迁 39
3.1 中国当代社会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39
3.2 社会主体、社会行为与人际意义评价系统 40
3.3 权势关系的历时变化 41
4.中国当代社会政治文化词语色彩意义变迁的实证研究 47
4.1 词语的色彩意义 47
4.2 关键词提取、测量工具与调查 49
4.3 词语色彩意义的历时变迁 51
4.4 词语色彩意义变迁的启示 57
5.中国当代社会女性叙述与性别意识构建 58
5.1 叙述与性别意识形态 59
5.2 意识形态与话语的结构性关联 60
5.3 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和评价体系 61
5.4 《外来妹上海生活十四年》当事人叙述分析 64
5.5 家长里短中的意识形态 71
6.当代社会日常叙述的自我认知构建 73
6.1 叙述的研究范式 73
6.2 叙述与自我认知 74
6.3 叙述连贯和自我认知的一致性 76
6.4 语言层面上构建“稳定统一的自我认知” 77
6.5 叙述中自我认知构建的分析框架 81
第二部分 回归前/后香港人身份与话语建构 83
7.回归前/后香港经济、文化与政治 85
7.1 内容分析法 85
7.2 香港政府施政报告的内容分析 86
7.3 施政报告与香港社会政治经济变迁 92
8.话语互文策略与港人身份构建 94
8.1 互文性与社会身份构建 94
8.2 互文性话语策略与香港人身份的构建 96
8.3 互文性、政治话语与身份构建 103
9.语用预设与港人身份构建 106
9.1 语用预设 106
9.2 批评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107
9.3 语用预设与香港人身份的构建 110
9.4 话语、认知与身份构建 115
10.回归前/后港府施政报告中WE的使用与港人身份构建 117
10.1 人称指示词WE的含义与身份建构功能 117
10.2 港英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WE的使用 119
10.3 WE在港英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所建构的身份差异 123
11.回归后港府语言政策与港人身份构建 125
11.1 回归后香港的语言使用状况及香港特区政府的语言规划 125
11.2 语言使用与身份的关系 127
11.3 香港的语言政策与香港人身份的重塑 129
第三部分 中外政治交流与话语建构 135
12.《政府工作报告》词汇变化与中国对外政策构建 137
12.1 词汇变化与理念建构 138
12.2 话语、社会和认知 139
12.3 对《报告》的具体词汇分析 140
12.4 词汇变化与对外政策互构 146
13.“和平崛起”演讲中“介入系统”与中外友好互信关系构建 148
13.1 批评话语分析、介入系统与国家间关系 149
13.2 “介入资源”分析 155
13.3 介入资源与友好互信 164
14.历史话语与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构建 166
14.1 中国“和平崛起”及其相关争论 167
14.2 作为社会历史过程和认知过程的“和平崛起”话语实践 168
14.3 “和平崛起”理念及其建构模式 172
14.4 社会现实、认知、历史话语与“和平崛起”理念 176
15.话语、身份与中国东盟关系构建 180
15.1 语言与身份建构:国际关系研究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180
15.2 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东盟身份建构的话语分析 182
15.3 话语、身份与国家间关系的互动 188
16.新闻话语与社会现实建构 190
16.1 新闻的批评话语分析 190
16.2 分析方法及理论框架 191
16.3 三维分析之话语描述 193
16.4 三维分析之话语解释 200
16.5 三维分析之话语阐释 202
16.6 新闻话语与社会现实建构 204
17.“文明冲突论”:一种被重构的历史话语 206
17.1 作为社会过程、历史过程和认知过程的“文明冲突论” 207
17.2 对“文明冲突论”的话语分析 208
17.3 文明冲突论与西方历史话语的重新语境化 216
第四部分 跨文化交际与话语建构 219
18.“霍夫斯泰德文化模式”话语与跨文化偏见构建 221
18.1 Hofstede文化价值模式与文化偏见 222
18.2 作为认知过程和社会实践的文化偏见话语 223
18.3 对Hofstede模式的话语分析 224
18.4 话语与文化偏见的(再)生产 233
19.魏斯格贝尔“政治语法”的社会文化批评意识 236
19.1 内容相关语法的实质 236
19.2 非人道的第四格 238
19.3 政治语法的形成 241
20.跨文化语篇对比研究的“政治语法”途径 246
20.1 语篇研究的“政治语法”视角 247
20.2 “政治语法”在宣传性语篇中的表现 254
20.3 研究展望 259
21.跨文化视角下的语篇立场表达 261
21.1 立场表达的定义及实现方式 262
21.2 立场表达研究的方法 266
21.3 语篇立场表达研究的新趋势 268
21.4 语篇立场表达研究的跨文化角度 269
21.5 跨文化研究新趋势 272
22.跨文化语境下个人网络日志对“自我”的话语建构 274
22.1 网络日志及相关研究 275
22.2 海外中国留学生日志中的跨文化社会规范认知与自我建构 279
22.3 日志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284
23.跨文化语篇视角下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论证策略对比 285
23.1 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286
23.2 博士论文文献综述论证策略的跨文化差异 290
23.3 文献综述的激烈论辩与遵循求同 293
24.多元文化话语视角下的“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 295
24.1 ELF话语的兴起 296
24.2 ELF研究领域 298
24.3 ELF话语与英语教学 303
24.4 ELF话语与中国英语教学 305
25.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意识 307
25.1 语言态度与亚运会语言使用 308
25.2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309
25.3 对各类英语变体的评价:结果与讨论 312
25.4 语言态度与多元文化意识培养 318
26.定性及定量分析与跨文化语篇研究 321
26.1 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模式 321
26.2 定性分析 325
26.3 定量研究 336
结语 360
参考文献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