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为仁”研究与争鸣》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向世陵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新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13330596
  • 页数:5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资料选编,搜集了当代众多著名学者对“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命题进行阐发和相互问难的著作,大部分是从众多的工具书、专著、教材和论文(包含网络载体)中选摘而来。本书的编纂,一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所选论著,涉及内地近四十年间围绕“克己复礼为仁”以及仁礼关系等相关问题展开的讨论。一共分为六章,每一章下的篇目是按照不同学者论述的重点或特色归类的,以标明该问题争论的中心所在。每章的体例是按代表性著作和其他著作分为两类,在每一章的开始有一个简要的题解,以方便读者了解本章的内容。下编的体例有所不同,因为它是由何炳棣先生对杜维明先生的思想提出批评而引出的围绕同一问题的反复辩难,参与各方论辩的中心明确,所以按照时间的先后依次编排,并附上五篇总结性的文献供读者参考。在这部分内容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是杜维明先生积多年思考对相关争论所作的系统答辩。

序 1

上编 中国内地“克己复礼为仁”研究与争鸣 4

第一章 典籍释义与工具书 4

一、典型论著 4

1.赵纪彬:《论语新探》 4

2.杨伯峻:《论语译注》 30

二、补充拓展 31

1.赵吉惠、郭厚安主编:《中国儒学辞典》 31

2.董乃强主编:《孔学知识词典》 32

3.钱逊:《〈论语〉读本》 33

4.夏乃儒主编:《孔子辞典》 34

5.孙钦善:《论语本解》 35

第二章 “克欲(约己)”与“能己”之辨 37

一、典型论著 37

1.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一) 37

2.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 41

3.金景芳、吕绍纲:《释“克己复礼为仁”》 45

4.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 52

二、补充拓展 55

1.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 55

2.杨柳桥:《孔子仁学发微》 57

3.查昌国、吴海波:《“克己”重释》 63

4.刘文英:《中国哲学史》(上卷) 70

5.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1卷) 74

6.晏玉荣:《试论孔子以礼克己的思想》 76

第三章 “返回”、“符合”礼与“践礼”之辨 82

一、典型论著 82

1.郑昌淦:《“克己复礼”辨》 82

2.宋敏:《克己复礼另解——兼及春秋政体》 86

3.匡亚明:《孔子评传》 90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 91

二、补充拓展 94

1.王长华:《孔子仁学的内容及特点——兼谈仁礼关系》 94

2.李波:《“克己复礼”再认识》 95

3.钱穆:《论语新解》 102

4.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主编:中国哲学史 102

5.赵书妍、李振宏:《“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 106

6.张自慧:《“克己复礼”的千年聚讼与当代价值》 117

7.樊浩:《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 124

第四章 “周礼”与“常礼”之辨 132

一、典型论著 132

1.汪国栋:《孔子仁学新探》 132

2.李耀仙:《孔子论礼的思想》 137

3.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 146

4.赵光贤:《论孔子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 152

二、补充拓展 161

1.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 161

2.丁原明:《“克己复礼为仁”的再评价》 164

3.刘祚昌:《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兼论孔子的教育活动与他的政治思想的关系》 172

4.王钧林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 179

5.高恒天、陈迎年:《孔子对周礼的超越》 185

6.黄忠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 196

7.熊燕军:《百年误读还是千年争论——也谈“克己复礼”的释义及其它》 203

第五章 “大(周)礼”与“小礼”之辨 214

一、典型论著 214

1.沈善洪:《中国哲学史概要》 214

2.陈玉屏:《孔子何以谓“克己复礼为仁”》 215

3.徐复观:《中国学术精神》 224

4.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 228

二、补充拓展 232

1.九所高等师范院校编:《中国哲学史稿》 232

2.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第1卷) 233

3.朱正伦:《对孔子“克己复礼”的再认识》 238

4.詹石窗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 245

5.罗国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 247

6.向世陵主编:《中国哲学智慧》 248

第六章 仁礼关系之辨 253

一、典型论著 253

1.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上卷) 253

2.赵俪生:《有关孔子思想中“仁”“礼”关系的一点辨析》 254

3.刘家和:《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 259

4.李泽厚:《论语今读》 271

二、补充拓展 274

1.吕兴光:《应该正确评价“克己复礼”》 274

2.孙景坛:《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279

3.邓思平:《“克己复礼”是为和谐》 290

4.白奚:《援仁入礼仁礼互动——对“克己复礼为仁”的再考察》 295

5.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哲学史》(上) 301

6.陈詠贤:《仁:爱人与守礼的统一》 304

下编 海外港台“克己复礼为仁”研究与争鸣 314

第一章 两方四家的争鸣 314

1.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 314

2.何炳棣:《“克己复礼”真诠——当代新儒家杜维明治学方法的初步探讨》 324

3.劳榦:《劳榦院士来函》 337

4.劳榦:《与何炳棣院士论“仁”书》 338

5.杜维明:《从既惊讶又荣幸到迷惑而费解——写在敬答何炳棣教授之前》 343

6.刘述先:《从方法论的角度论何炳棣教授对“克己复礼”的解释》 347

7.何炳棣:《答刘述先教授——再论“克己复礼”的诠释》 356

8.刘述先:《再谈“克己复礼真诠”——答何炳棣教授》 364

9.何炳棣:《原礼》 367

10.孙国栋:《“克己复礼为仁”争论平议》 379

11.何炳棣:《答孙国栋教授〈“克己复礼为仁”争论平议〉》 385

12.孙国栋:《敬答何炳棣教授》 392

第二章 对相关争鸣的平议 398

1.杨志刚:《礼学研究刍议》 398

2.郑永健:“克己复礼”的争论 401

3.郑宗义:《“克己复礼”争议的方法论省察》 411

4.陶也:《“文革”后“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研究》 418

5.林远泽:《克己复礼为仁——论儒家实践理性类型学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重构》 421

第三章 杜维明先生有关“克己复礼为仁”争论的系统诠释与回应 432

一、导言 432

二、讨论仁与礼问题的背景 447

1.如何理解“仁” 447

2.如何理解“礼” 449

3.“仁”,与“礼”的关系 454

4.如何解决“仁”与“礼”之间的张力 457

三、对“颜渊问仁”章的诠释 460

1.“克己复礼为仁” 461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467

3.“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85

4.“请问其目” 489

四、回应何炳棣先生 490

1.学术思潮的反思 490

2.回顾何炳棣的批评 494

3.如何看待何炳棣的解释 496

五、反思精神性的问题 499

1.关注精神性的必要性 499

2.“颜渊问仁”章的精神性涵义 503

六、进一步讨论修身哲学 508

1.修身与自我 509

2.修身与社会 512

3.修身与自然 513

4.修身与天道 516

附录 有关“克己复礼为仁”的文献资料 518

一、“克己复礼为仁”语句的由来 518

1.《左传·昭公十二年》 518

2.《论语·颜渊》 518

二、传统经学的解释 519

1.何晏等编:《论语集解》 519

2.皇侃:《论语义疏》 519

3.邢昺:《论语注疏》 520

三、宋明理学的解释 522

1.张栻:《癸巳论语解·颜渊篇》 522

2.朱熹:《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 522

3.蔡清:《四书蒙引》 524

4.刘宗周:《论语学案》 526

四、清代经学的解释 528

1.毛奇龄:《论语稽求篇》 528

2.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529

3.阮元:《揅经室集》 530

4.刘宝楠:《论语正义》(下) 531

五、近代经学的解释 534

1.程树德:《论语集释》 534

2.杨树达:《论语疏证》 537

后记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