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论语》诠释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明贵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00438
  • 页数:473 页
图书介绍:宋代是汉学、宋学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论语》诠释也由汉学转向宋学。在此期间,面对时代的核心议题,围绕当时人的生存焦虑与制度焦虑,各派学者纷纷通过《论语》等经典的注疏、训解与阐释,提出自己的思想观念,架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论语》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通过对该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梳理《论语》注释自身发展演变的脉络、探讨《论语》诠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与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明晰宋代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有助于考察儒家学术的传承、创新与经典诠释、流传之间的关系,从《论语》学的角度具体把握学术的发展、演变,学派的形成与分化,学术风尚与学术旨趣的变化,学术范式与学术视域的转换,等等。同时,研究宋代《论语》诠释,还可以从经典诠释的角度,考察、探索儒学在不同时代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内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学的认识,还有助于在当今时代更全面地思考儒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迪。这正是我们对宋代《论语》诠释予以研究的意义所在。

绪论 1

一 研究缘起 1

二 研究现状 5

第一章 《论语》概说及汉唐时期的《论语》诠释 13

第一节 《论语》概说 13

一《论语》书名的由来 13

二《论语》释名 16

三《论语》的编纂 21

四《论语》的传本 28

第二节 两汉至隋唐时期的《论语》诠释 42

一 两汉时期的《论语》诠释 42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语》诠释 47

三 隋唐时期的《论语》诠释 56

第二章 宋代《论语》诠释的大发展及成因 65

第一节 《论语》诠释的大发展 65

一《论语》诠释著述数量大增 65

二《论语》注解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69

第二节 《论语》诠释大发展的原因 71

一 尊孔崇儒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71

二 道统论的提出促进了四书学的兴起 75

三 疑经思潮的盛行加速了经学的转型 77

四 援佛道入儒促进了新学术思想体系的诞生 79

第三章 《论语》诠释与北宋学风的突破和开新 84

第一节 “汉学宋学兹其转关”的《论语注疏》 84

一 删减玄虚之说 85

二 改善义疏体例 87

三 详考名物典制 92

四 敢于疑注 93

五 略释微旨 95

六 汉学宋学兹其转关 97

第二节 标新立异的《论语小传》 99

一 体例独特 99

二 疑古改经 100

三 自出新义 102

第三节 “煞有好处”的苏轼《论语说》 106

一 疑经改经 107

二 杂采众家之说 108

三 阐发性命之说 110

四 抉发为政之道 112

五 非议孟子之说 115

第四节 “颇有所发明”的《论语拾遗》 117

一 援佛道之说释《论》 117

二 以人情之说解《论》 119

三 阐明进德工夫论 121

第五节 “说理最平浅”的范祖禹《论语说》 125

一 引史证经 125

二 引经证经 127

三 取法二程 129

四 倡导立诚成圣 132

五 阐发经世之学 134

第六节 “旁引曲证,颇为有见”的《论语全解》 137

一 援礼释《论》 138

二 称引老庄之学 141

三 抉发性命之理 145

第四章 《论语》诠释与北宋理学体系的初建 152

第一节 《论语》诠释与濂溪之学 152

一 重新诠释仁 152

二 探求“孔颜之乐”的理想境界 153

三 倡导“志伊学颜”的修养方法 156

第二节 《论语》诠释与横渠之学 157

一 通过“心解”以求义理 158

二 阐发性理之学 161

第三节 《论语》诠释与明道之学 164

一 求自得之义 165

二 阐发“仁体”思想 167

三 抉发理本论思想 169

四 倡导“诚敬”的修养工夫 171

第四节 《论语》诠释与伊川之学 173

一 由理义推索经旨 173

二 生发理本论思想 176

三 探讨人性论命题 178

四 倡导“主敬”的进德工夫 180

第五章 程氏弟子的《论语》诠释与理学的承袭和发展 184

第一节 “所见最为超越”的谢良佐《论语解》 184

一 援道释《论》 184

二 援佛释《论》 187

三 援引荆公新学 194

四 引经证经 195

五 承袭和发挥天理论思想 196

六 抉发求仁之道 199

第二节 继往开来的游酢《论语杂解》 202

一 继承和发扬理本论思想 202

二 抉发心性论思想 205

三 阐明心性修养的工夫路径 208

第三节 “作为护教学”的杨时《论语解》 211

一 引经释《论》 213

二 引史证经 216

三 继承和发展二程之学 218

第四节 “明白劲正”的侯仲良《论语说》 226

一 引经解《论》 227

二 承袭二程思想 229

三 抉发为政之道 231

第五节 “深味其旨而有所自得”的尹焞《论语解》 233

一 援引《孟子》释《论》 233

二 引证程颐、张载之说 235

三 注重理、性、命问题的探讨 236

四 注重修持之道的生发 239

五 注重为学之道的抉发 243

第六章 南宋心学派的《论语》诠释 248

第一节 张九成的《论语》诠释与心学阀门的开启 248

一 阐发程氏理学思想 248

二 借佛释《论》 253

三 抉发心本论思想 256

第二节 《论语》诠释与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建构 260

一《论语》注我,我注《论语》 261

二抉发义利之辨的为学宗旨 265

三 抉发道本论思想 269

第三节 心学特色鲜明的杨简《论〈论语〉》 271

一 质疑《论语》内容 271

二 批判理学家观点 272

三 建构彻底的心本论 275

四 抉发心性论思想 278

五 阐发心学工夫论 281

第四节 融合汉学与心学的钱时《融堂论语管见》 287

一 略加音训 287

二 阐发本心论思想 291

三 抉发心学修养工夫 294

第七章 湖湘学派的《论语》诠释 303

第一节 评点他说的胡宏《论语指南》 303

一 体例新颖 303

二 间发己见 307

第二节 《论语解》与湖湘学体系的建构 310

一 注重义理阐发 310

二 引证程朱理学之说 313

三 阐发理本论思想 314

四 抉发求仁之学 315

五 宣扬复性说 316

六 重视“居敬”工夫 318

七 强调“知行互发” 319

八 关注义利之辨 320

第八章 朱熹的《论语》诠释与理学体系的建立 325

第一节 朱熹与《论语》地位的提升 325

一 建立四书经典体系 326

二 确定《论语》在《四书》研习中的次序 328

三 确立《论语》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 330

第二节 朱熹诠释《论语》的学术历程 332

一 编撰《论语要义》 332

二 编写《论语训蒙口义》 334

三 编纂《论语精义》 335

四 撰成《论语集注》《论语或问》 337

第三节 朱熹《论语》诠释的特色 340

一 兼采众善,而以程氏之学为主 340

二 兼用多种诠释方法 354

第四节 《论语》诠释与理学体系的建构 359

一 建构理本论 359

二 建构心性论 363

三 建构工夫论 367

第九章 宗朱学派的《论语》诠释 374

第一节 “多所发明”的陈淳《论语》诠释 374

一 串讲注释 374

二 解疑释惑 377

三 详论细说 379

第二节 “有铨择刊润之功”的《论语集编》 384

一 广采朱子学说 385

二 承袭和阐发朱子思想 388

三 引证张栻之说 390

第三节 “词约理该”的《论语集说》 392

一 编纂体例新颖清晰 393

二 宗主朱学 395

第四节 “反复发明,务求其是”的《读论语》 398

一 宗主朱学 398

二 务求本意 405

三 断以己意 410

第五节 “有功于朱子”的《论语纂疏》 412

一 博采朱学 413

二 疏通发明 416

第十章 南宋其他学人的《论语》诠释 421

第一节 以己意逆圣人之志的《论语意原》 421

一 疑经改经 421

二 承袭伊洛之学 424

三 发前人所未发 428

第二节 “切近明白”的《石鼓论语答问》 432

一 疑经勘注 432

二 注重考据 435

三 引史释《论》 438

四 关注德性修养 440

五 抉发情性论 442

六 注重阐发事功之学 443

第三节 事功学派叶适的《论语》诠释 445

一 经史结合以解《论》 446

二 批驳道学家的“道统”说 448

三 推崇事功之学 451

结语 455

一《论语》诠释与时代思潮息息相关 455

二《论语》研究与经学诠释范式的转型 457

参考文献 460

后记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