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建设后语言论的媒介文艺学 1
上编 媒介文艺学理论问题 13
第一章 媒介存在论:媒介文艺学的哲学基础 13
媒介存在论提出的理论语境 13
存在即信息 19
媒介即信息 27
媒介即存在之域 34
第二章 五要素文学活动论建构 45
文学媒介的存在性地位 46
五要素文学活动论的理论资源与初步探讨 51
五要素文学活动论的理论构成 56
五要素文学活动中的审美价值创造 62
第三章 当代新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方式 73
以媒介生产视角看文学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 74
当代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的兴起 77
数字媒介场与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的生产场态 82
当代新媒介文学生产力的生成 85
当代新媒介重组文学生产关系 89
第四章 复合符号文学文本及其存在层次 97
复合符号文学文本的理据与内涵 99
“口语—身体—音乐”复合符号文本 110
“文字—图画”复合符号文本 113
“文字—图像—声音”复合符号文本 120
复合符号文学文本的存在层次 124
第五章 静观、震惊与融入的审美经验变奏 137
手工制作与“静观” 138
机械复制与“震惊” 143
数字虚拟与“融入” 150
下编 新媒介文学现象阐释 159
第六章 数字文学的生产类型与基本内涵 159
数字文学的发生发展 159
数字文学的生产类型 167
数字文学的命名问题 172
数字文学的基本内涵 179
第七章 数字文学的审美特质 184
走向数字交互性 184
读者推动的超文本叙事 189
“存在互渗”的审美追求 192
即时性操作与寻找模拟时间 197
第八章 网络文学何以可能 201
学理定位:网络生成文学 203
创作模式:从语言再现到数字虚拟 209
文本形态:复合符号性赛博文本 217
审美方式:“融入” 224
文化逻辑:数字现代主义 229
第九章 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成就与问题 237
媒介革命与中国网络文学的革命性 237
中国网络文学之危机 246
中国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的限度 251
中国网络文学写作教育误区及质量提升 259
第十章 网络文学研究范式转换与文艺学边界 265
当前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局限 265
网络文学研究向数字文学研究的转换 269
数字文学与文艺学边界拓展 273
参考文献 281
后记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