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缘起 1
一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1
(一)思想来源: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批判与超越 2
(二)真理阐释: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建构 6
(三)价值彰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批判 24
(四)价值评析:时代价值与历史局限性 29
二 他山之石:西方社会的几种生态观及其启示 33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观 33
(二)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45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政治观 48
三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51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52
(二)“厚德载物”的道德主张 52
(三)“以时禁发”的开采原则 53
(四)“适度消费”的生活原则 53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 55
一 动力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现实逻辑 55
(一)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 55
(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57
(三)顺应民心、保障民生的必然趋势 58
(四)体现党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必由之路 59
(五)捍卫生态安全的必要途径 61
(六)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63
二 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64
(一)开始萌芽(1948—1978年) 64
(二)初步形成(1978—2002年) 75
(三)逐步完善(2002—2012年) 87
(四)进一步升华(2012年至今) 94
三 演进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趋势 96
(一)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日益清晰 97
(二)在治国理政思想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99
(三)始终围绕生产力发展的主线演进 101
(四)始终以满足人民实践的需要为目标 103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105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 105
(一)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文明的对立 106
(二)社会主义制度与生态文明的契合 108
(三)苏联社会主义生态问题的实质 110
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的生态维度 111
(一)“以人为本”的生态维度 112
(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 114
(三)“绿色化”的价值取向 118
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 119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 119
(二)“美丽中国”战略构想 124
四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的基本思路 128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29
(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130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 131
(一)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 131
(二)体现了中国发展理念的飞跃 133
(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134
(四)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经验总结 135
(五)解决了中国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 136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 138
一 生态经济建设 138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39
(二)发展循环经济 141
(三)构建生态化产业结构 142
二 生态政治建设 144
(一)构建生态环境安全格局 145
(二)构建生态文明法制框架 146
(三)构建和谐生态政治关系 147
三 生态文化建设 150
(一)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151
(二)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154
四 生态社会建设 155
(一)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 155
(二)建设“两型社会” 157
(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159
五 基本经验 160
(一)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161
(二)在生产力发展中和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162
(三)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 164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发展还需解决的若干理论问题 166
一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契合问题 166
(一)市场逻辑与“生态理性”的背离 167
(二)社会主义制度对生态科技的利用 170
二 工业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 176
(一)中国的文明进程 176
(二)“两个文明”建设的相互依存 177
(三)“两个文明”历时向共时的转化 180
三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四大”建设体系的问题 18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结构理论的构建 183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各部分功能的发挥 187
四 全球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189
(一)生态帝国主义及其表现 189
(二)我国面临的生态国际责任 194
(三)应对生态帝国主义与承担生态国际责任的平衡 195
五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 196
(一)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196
(二)几种生态文明思想的比较 197
参考文献 206
后记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