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1
第一章 历史源流 2
一、奠基于《内经》 2
二、发展于魏晋唐宋 4
三、成熟于元明 5
四、新生于中华 6
第二章 理论基础 7
第一节 中医理论基础 7
一、皮部理论 7
二、卫气理论 8
三、留针法 8
第二节 西医学基础 9
一、皮肤的功能 9
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10
第三节 作用特点 11
一、作用 11
二、特点 13
第四节 取穴 15
一、取穴特点 15
二、配穴原则 16
第五节 施术部位 18
一、耳穴 18
二、阿是穴、反应点 19
三、常用经穴和经外奇穴 19
技法篇 21
第三章 常用针具 22
第一节 传统针具 22
一、颗粒型皮内针 22
二、揿钉型皮内针 22
第二节 新型改良针具 23
一、一次性无菌揿针 23
二、清铃揿针 23
第四章 技术操作 24
第一节 施术前准备 24
一、针具选择 24
二、部位选择 24
三、体位选择 24
四、环境要求 25
五、消毒 25
第二节 施术方法 26
一、颗粒型皮内针的操作 26
二、揿钉型皮内针的操作 27
三、无菌揿针的操作 28
四、施术后处理与局部护理 29
第五章 宜忌和意外处理 30
第一节 适应证 30
第二节 注意事项 32
第三节 禁忌 32
第四节 异常情况的处理 33
临床篇 35
第六章 头面躯体痛证 36
颈椎病 36
肩周炎 38
腰椎间盘突出症 4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43
偏头痛 45
神经性头痛 47
三叉神经痛 49
第七章 内科病证 52
面肌痉挛 52
失眠 54
胃痛 57
恶心呕吐 60
高血压 62
哮喘 64
泄泻 66
便秘 68
第八章 外科病证 71
胆石症 71
泌尿系结石 74
慢性前列腺炎 75
第九章 妇科病证 79
痛经 79
月经不调 81
围绝经期综合征 83
第十章 儿科病证 86
遗尿 86
第十一章 五官科病证 89
近视 89
过敏性鼻炎 92
慢性咽炎 94
慢性唇炎 96
酒渣鼻 100
麦粒肿 103
第十二章 皮肤科病证 105
黄褐斑 105
皱纹 107
黑眼圈 109
扁平疣 113
雀斑 114
痤疮 118
脂溢性脱发 120
脂溢性皮炎 122
白癜风 125
荨麻疹 128
多形红斑 131
第十三章 其他病证 133
晕动病 133
肥胖症 135
戒烟综合征 137
抑郁症 139
附录 142
常用穴位治疗病症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