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 5
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一 圣道与技艺 32
二 分途未必并重 38
三 西体双轨 44
四 分途与合流 50
“中国哲学”探源 58
一 “东洋哲学”与“支那哲学” 58
二 泰西哲学与中学 68
三 “中国哲学”的取向 76
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 88
一 废除汉字:近代汉语言文字改革的目标 88
二 我手写我口:白话文的过渡使命 96
三 文言白话 孰为正宗 104
四 龙种?跳蚤? 110
马裕藻与1934年北大国文系教授解聘风波 118
一 元勋还是罪魁 118
二 解聘与辞职 124
三 师、生、校异趣 133
四 挽留背后的矛盾 145
五 消沉与发奋 154
金毓黻与南北学风的分合 164
一 北将入主南营 164
二 南北新旧 171
三 由分而合归本原 179
留欧前后傅斯年学术观念的变化及其牵连 194
一 留欧前后的转变 194
二 顿悟:环境与交友 210
三 敬而不畏之畏 222
四 心照不宣的礼让 232
陈寅恪的西学 245
一 学问难以贯通中西 245
二 中国的东方学首席 254
三 国人之中 西学较优 263
四 取珠还椟 269
五 申论 275
民国学人的宋代研究及其纠结 280
一 宋代为中国学术文化高峰 280
二 “宋学”渊源 289
三 新宋学及其取径 301
四 南北宋的高下 313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322
一 取西洋哲学观念 322
二 了解之同情 329
三 宋贤治史之法 335
求其是与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的方法启示 341
一 思想为语言所支配 341
二 求其是与求其古 349
三 方法为仪型结论不成立 355
人名索引 365
征引文献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