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文献综述 4
(一)国内研究综述 4
(二)国外文献综述 10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创新点和突破点 11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11
(二)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13
四、研究的意义 15
(一)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6
(二)个体意义与群体意义 17
第一章 传统榜样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 18
一、榜样与榜样教育 18
(一)榜样内涵解析 18
(二)榜样教育内涵解析 21
二、我国古代榜样教育的特点与局限性 23
(一)我国古代榜样教育的特点 23
(二)我国古代榜样教育的局限性 32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榜样教育历史回顾 33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榜样教育的几个历史时期 34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榜样教育的特征分析 49
四、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 55
(一)我国传统榜样教育思想理论基础 55
(二)榜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58
(三)榜样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61
第二章 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内涵、特征与类型 66
一、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内涵 66
(一)多维度内涵分析 66
(二)主体性内涵分析 68
(三)时代性内涵分析 69
(四)意识形态价值内涵分析 71
二、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特征 74
(一)个性化的教育主体 75
(二)时代化的现实榜样 75
(三)多样化的身边榜样 76
(四)自主化的榜样选择 76
(五)实践化的榜样教育 77
三、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类型 78
(一)教师引导型与学生主动型 78
(二)知识型榜样、技能型榜样与道德型榜样 81
(三)永恒性榜样、教育者榜样与同伴群体榜样 83
第三章 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要素、功能与价值 86
一、榜样教育的要素分析 86
(一)本体要素 86
(二)主体要素 89
(三)客体要素 91
(四)介体要素 94
(五)环体要素 95
二、榜样教育的功能 97
(一)价值引导功能 97
(二)目标激励功能 98
(三)行为示范功能 100
(四)社会化推动功能 102
三、榜样教育的当代价值 103
(一)个体价值 103
(二)社会价值 106
(三)影响榜样教育价值实现的要素 111
第四章 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114
一、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状调研 114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115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18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119
(四)基本结论与启示 123
二、大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124
(一)教育主体唱着“独角戏” 125
(二)教育客体“空场” 126
(三)教育内容远离生活 127
(四)教育方法过于单一 130
(五)教育环境趋于复杂化 132
三、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未来与趋向 135
(一)彰显学生主体性 135
(二)传承传统的合理元素 136
(三)回归生活世界 136
(四)契合时代需要 137
(五)创造适宜环境 138
第五章 大学生身边榜样教育的规律、机制与路径 140
一、大学生身边榜样教育的基本规律 140
(一)榜样形象的真实性规律 141
(二)榜样类型的多样化规律 142
(三)榜样选树的与时俱进规律 143
(四)榜样教育的因材施教规律 144
(五)榜样机制的理论联系实际规律 145
(六)榜样效能的可持续性规律 146
二、大学生身边榜样教育的有效机制 147
(一)凸显时代性,尊重多样个性的发掘选树机制 147
(二)注重发展性,关注内在需求的教育激励机制 149
(三)彰显价值性,服务大众需求的宣传引导机制 150
(四)弘扬主体性,回归生活世界的内化践行机制 152
三、大学生身边榜样教育的实现路径 154
(一)与时俱进,选树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榜样 154
(二)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作用 157
(三)知行合一,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60
(四)持之以恒,促进榜样教育机制常态化 162
第六章 榜样教育在江苏高校的实践 165
一、南京师范大学:标立学子身边的偶像 165
(一)榜样教育目标与思路 166
(二)榜样教育实施方法与过程 167
(三)榜样教育创新做法与特色 168
(四)榜样教育工作成效及总结 170
二、东南大学:身边榜样前行力量 171
(一)主题教育活动过程 172
(二)实践榜样教育活动及其成效 172
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群星璀璨耀南航榜样引领促成长 174
(一)榜样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174
(二)榜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174
(三)榜样教育的实际效果 176
四、南京理工大学:向蔡杨波同学学习活动 177
(一)蔡杨波榜样事迹简介 178
(二)开展学习蔡杨波“三个结合”教育活动 178
五、常州工学院:榜样教育,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180
(一)创新思路,明确目标,讲求实效 181
(二)丰富内容,落实载体,细化措施 181
(三)影响深远,成效显著,利于推广 183
结语 186
参考文献 187
后记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