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敌昆虫应用研究方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英)MarkA.Jervis编;汪云刚等主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09235793
  • 页数:6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翻译书,主要为相关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介绍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研究和评价的最适技术和方法。本书既非实践手册,也不是“菜谱”,多数章节主要介绍天敌的主要生物学特征,穿插介绍相关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方法。其间大多未详细描述研究程序,但在必要时提供了指导,对于特定课题,读者可能需要查阅相关文献。希望本书的中文版能够激励、帮助读者开展昆虫捕食和寄生生物学研究。

第1章 搜索行为 1

1.1寄生性昆虫和捕食性昆虫的行为 1

1.2方法论 2

1.2.1因果法 2

1.2.2功能法 2

1.2.3比较法 5

1.3寄生性天敌试验前处理 7

1.3.1饲养 7

1.3.2寄生性天敌的经历 7

1.3.3性比 8

1.4行为数据的处理 8

1.4.1行为的记录方法 8

1.4.2行为数据分析 9

1.4.3田间行为研究 9

1.5寄主/猎物定位行为 9

1.5.1引言 9

1.5.2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的寄主/猎物栖境定位 10

1.5.3寄生性天敌的寄主定位 20

1.5.4对寄生性天敌气味和斑块标记的反应 23

1.5.5斑块内搜索方式 24

1.5.6寄生性天敌的寄主识别行为 26

1.5.7寄主选择和猎物选择 27

1.6窝卵数 31

1.7取食寄主行为 34

1.8寄主识别行为 35

1.8.1引言 35

1.8.2间接法 36

1.8.3寄主识别行为的直接观察 37

1.8.4重寄生 38

1.8.5多寄生 40

1.8.6同类相食 41

1.8.7集团内捕食 41

1.9性别分配 41

1.9.1引言 41

1.9.2局域配偶竞争 42

1.9.3条件性性别分配 43

1.9.4性别分配与大规模饲养 43

1.9.5性比的密度依赖性转变 44

1.9.6初级性比的测定 45

1.10功能反应 45

1.11转换行为 49

1.12斑块时间分配 51

1.12.1引言 51

1.12.2影响斑块时间分配的因素 52

1.12.3不同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52

1.12.4斑块时间分配行为的遗传性变异 55

1.13斑块防御行为 55

1.14寄生性天敌在寄主种群中的分布状况 57

1.14.1引言 57

1.14.2聚集行为 57

1.14.3相互干扰与假干扰 58

1.15 遭遇率测定 60

1.16生活史特征与搜索行为 61

1.16.1引言 61

1.16.2卵量限制与时间限制 61

1.17繁殖成本 62

1.18虫龄依赖性搜索决策 62

1.19搜索行为与分类学研究 62

1.20搜索行为与寄主抵抗性 63

1.20.1引言 63

1.20.2寄主的生理抗性 63

1.20.3行为性防御 64

1.21天敌的搜索行为与群落生态学 64

1.22结论 65

1.23致谢 66

第2章 生活史 67

2.1引言 67

2.2天敌的解剖学研究 67

2.2.1引言 67

2.2.2技术 68

2.2.3产卵器与雄虫外生殖器 70

2.3雌虫生殖系统 70

2.3.1卵巢 70

2.3.2输卵管 73

2.3.3卵的形状、大小和数量 75

2.3.4“卵的发生”及其相关性状 76

2.3.5卵量限制 80

2.3.6产卵动机 81

2.3.7受精囊复合体 81

2.3.8附腺 82

2.3.9杜氏(碱)腺 82

2.3.10毒液腺(酸腺、毒腺) 83

2.4雄虫生殖系统 84

2.5性比 84

2.6寄生性天敌卵在寄主体内的定位 84

2.7生殖力 85

2.7.1引言 85

2.7.2同生群生殖力表 86

2.7.3生物因素对生殖力的影响 87

2.7.4 物理因素对生殖力的影响 95

2.8成虫寿命 98

2.8.1引言 98

2.8.2存活分析 99

2.8.3生物因素对成虫寿命的影响 100

2.8.4物理因素对成虫寿命的影响 103

2.9未成熟期的生长和发育 104

2.9.1引言 104

2.9.2生物因素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105

2.9.3物理因素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124

2.10未成熟期的存活率 129

2.10.1引言 129

2.10.2生物因素对未成熟期存活率的影响 129

2.10.3物理因素对未成熟期存活率的影响 142

2.11天敌的内禀增长率 143

2.11.1引言 143

2.11.2寄生蜂rm的计算方法 143

2.11.3寄主/猎物种类和发育阶段的影响 147

2.11.4温度的影响 147

2.12休眠 148

2.12.1引言 148

2.12.2生物因素对休眠的影响 149

2.12.3物理因素对休眠的影响 150

2.12.4休眠的适合度成本 151

2.13生理资源的分配与动态研究 151

2.13.1引言 151

2.13.2资源分配模式 151

2.13.3资源动态 152

2.13.4研究方法 152

2.14资源示踪 153

2.15 致谢 153

第3章 遗传学研究 154

3.1引言 154

3.2遗传标记与图谱 154

3.2.1引言 154

3.2.2遗传标记 155

3.2.3遗传学基本概念 158

3.2.4遗传图谱 163

3.3生殖方式的遗传学研究 167

3.3.1引言 167

3.3.2产雄孤雌生殖 167

3.3.3产雌孤雌生殖 168

3.3.4产两性孤雌生殖 171

3.4性别决定和性比的遗传学基础 171

3.4.1性别决定的遗传学基础 171

3.4.2性比的遗传学规律 176

3.5数量遗传学研究 180

3.5.1引言 180

3.5.2经典数量遗传学方法 180

3.5.3寄主一寄生性天敌互作的遗传学特征 186

3.5.4 QTL定位 190

第4章 交配行为 196

4.1引言 196

4.1.1如何及为何研究天敌的交配行为 196

4.2通用方法 198

4.2.1田间和室内研究 198

4.2.2试虫培养 199

4.2.3试虫的标准化 199

4.2.4试虫的处理 200

4.2.5行为观察设备 200

4.2.6空间局限的不利影响 201

4.2.7控制环境温度 201

4.2.8行为描述 202

4.2.9行为记录设备 203

4.3配对的形成与求偶行为 204

4.3.1配偶搜索行为 204

4.3.2炫耀行为的近因及其释放 205

4.3.3求偶期间雄虫的躯体朝向 207

4.3.4雄虫刺激的生成 209

4.3.5雄虫在求偶行为中的投入 212

4.3.6雌虫的可接受性 216

4.4交配与授精 220

4.4.1雄虫的交配准备 220

4.4.2交配持续时间 221

4.4.3授精过程 222

4.4.4雄虫的精子消耗 222

4.4.5性食同类 223

4.5交配后事件 224

4.5.1雌虫的精子利用 224

4.5.2精子竞争、精子取代及精子优先度 224

4.5.3交配频率与寿命 229

4.5.4交配与产卵量 230

4.6交配行为的比较研究 230

4.6.1炫耀行为乃分类特征之源 230

4.6.2交配行为与系统发生 232

4.7结论 233

4.8致谢 233

第5章 交配体制 234

5.1引言 234

5.2交配体制理论 234

5.3交配体制的研究方法 236

5.3.1理论与建模方法 236

5.3.2行为学研究 238

5.3.3遗传学研究 238

5.3.4比较研究 243

5.4寄生性天敌的交配体制的拆分 243

5.4.1引言 243

5.4.2羽化与出生地的交配行为 244

5.4.3从出生地迁出 246

5.4.4迁出后交配与迁入:出生地的交配行为 247

5.4.5迁出后交配:出生地之外的交配地点 252

5.4.6局域交配和非局域交配的比较研究 254

5.4.7雌虫的可接受性和雄虫的交配能力 258

5.5捕食性天敌的交配体制 264

5.5.1引言 264

5.5.2为争夺雌虫进行的竞争 266

5.5.3挑剔的雌虫 266

5.6小结 268

5.7致谢 268

第6章 种群和群落 269

6.1引言 269

6.2田间抽样方法 273

6.2.1陷阱诱捕 273

6.2.2真空网捕 281

6.2.3扫网取样 285

6.2.4马氏网捕法 287

6.2.5击落采样法 289

6.2.6目测计数法 292

6.2.7活体植物组织、落叶层和土壤中天敌的分离采集方法(包括羽化陷阱法和土壤灌水法) 295

6.2.8诱捕采样 298

6.2.9寄生性天敌未成熟阶段的采集抽样 306

6.2.10标记一释放一重捕估计种群密度法 308

6.2.11天敌活动的调查方法 311

6.3营养关系的确定 325

6.3.1引言 325

6.3.2天敌搜索行为的田间观察 328

6.3.3猎物和猎物遗骸的采集或检查 331

6.3.4猎物和寄主可接受性的检测 334

6.3.5检查寄主查找寄生性天敌未成熟个体 336

6.3.6通过寄主饲养寄生性天敌 336

6.3.7排泄物分析 339

6.3.8消化道解剖 339

6.3.9抗体法 341

6.3.10猎物和寄主的标记方法 352

6.3.11电泳法 354

6.3.12基于DNA的技术 360

6.3.13食物网的构建和分析 363

6.4天敌田间种群的遗传变异 369

6.5沃尔巴克氏体(及其他细胞内共生体)与捕食性天敌及寄生性天敌 372

6.5.1引言 372

6.5.2寄生性天敌体内沃尔巴克氏体的检测与鉴定 375

6.5.3沃尔巴克氏体在食物网中是否存在水平传播 378

6.5.4研究现状与展望(食物网的类型、定位和最小样本量方面的探讨) 384

6.6致谢 386

第7章 种群动态 387

7.1引言 387

7.2捕食和寄生作用的证明和定量研究 387

7.2.1引言 387

7.2.2经典生物防治天敌的引进 388

7.2.3排除天敌法 391

7.2.4杀虫剂干扰法 396

7.2.5人工清除天敌法 398

7.2.6生物“抑制”法 399

7.2.7只出通道法 399

7.2.8扩充捕食性天敌法 399

7.2.9外放猎物捕食和寄生法 399

7.2.10标记猎物法 400

7.2.11田间观察法 401

7.2.12消化道解剖法 401

7.2.13血清学法 402

7.2.14电泳法 404

7.3天敌对昆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405

7.3.1引言 405

7.3.2“寄生率”问题 406

7.3.3相关分析法 407

7.3.4生命表分析法 409

7.3.5操纵性试验 421

7.3.6试验组分分析 421

7.3.7熔于一炉:分析模型 422

7.3.8熔于一炉:模拟模型 432

7.3.9兼顾可检验性和通用性 441

7.3.10多物种互作 441

7.3.11空间异质性与捕食性天敌一猎物模型 445

7.4经典生物防治天敌的选择标准 450

7.4.1引言 450

7.4.2历史成就(或研究空白)——历史数据的应用 451

7.4.3天敌的生态学特征和行为 452

7.4.4非靶标效应 465

7.5致谢 467

第8章 植食性 468

8.1引言 468

8.2天敌取食的植物材料种类及来源 469

8.2.1引言 469

8.2.2直接观察法 470

8.2.3间接法 471

8.3天敌利用的植物源食物是否具有专一性 474

8.4资源利用模式的解析 477

8.5昆虫的偏好性与觅食能量学 478

8.6通过提供植物源食物进行害虫防治:直接法 482

8.7天敌的传粉作用与访花网的应用 488

8.8致谢 489

参考文献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