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历程 1949-1989》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计秋枫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5200199
  • 页数:2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专业学生历史学习的通识教材,共十二章,全面解读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外交历程,包括朝鲜战争、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等等重大事件,每一章后附带大事年表、重要知识点、思考题、延伸阅读等板块,对专业学生学习历史、铭记历史大有裨益。

序言:中国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演进 1

一、传统中国的“天下观” 1

世界的中心 1

华夷之辨 1

天下一统 2

二、封贡体系 3

天下秩序的性质 3

运行模式 3

构建进程 4

体系层次 4

三、日薄西山的中华帝国 5

近代中国的衰落 5

僵化的对外理念 6

四、近代中国的奋斗 7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线 7

器械革新阶段 7

制度革新阶段 8

思想革新阶段 9

国民党失败的必然性 9

新中国的历史重任 9

附录 10

重要知识点 10

思考题 10

延伸阅读 10

第一章 站稳脚跟: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 12

一、新中国诞生时的国际环境 12

雅尔塔会议 12

美苏冷战 13

冷战对新中国的影响 14

二、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14

三大基本方针 14

《共同纲领》 15

建交状况 16

“紫石英号”事件 16

三、中美关系的抉择 17

美国的观望姿态 17

《白皮书》 18

司徒雷登离华 18

中共“一边倒”政策的出台 19

美国的反应 20

瓦尔德事件 20

四、中苏同盟 21

中共与苏共之间的历史恩怨 21

毛泽东访苏 21

中苏同盟的缔结 22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3

五、联合国代表权问题 23

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出现 24

斗争的继续 24

西方的拖延策略 25

六、对日和约问题 26

美国远东政策的调整 26

新中国的反对 26

旧金山和会 27

《旧金山对日和约》的不公正 27

“日台和约” 28

附录 28

本章大事年表 28

重要知识点 30

思考题 30

延伸阅读 31

第二章 朝鲜战争 32

一、朝鲜战争的缘起 32

“三八”线 32

南北朝鲜的对峙 32

朝鲜战争的爆发 33

二、战争的扩大 33

美国的干涉 33

仁川登陆 34

中国的立场 35

三、中国的参战 35

中国面临的困境 35

暂缓出兵的理由 36

参战的理由 36

中国参战的最终决策 37

新中国领导人的胆略气魄 38

四、志愿军参战后的战况 38

五次战役 39

边谈边打 40

五、朝鲜停战谈判 41

谈判的缘起 41

朝鲜停战谈判的特点 42

军事分界线问题 43

战俘问题 44

六、朝鲜战争评述 45

朝鲜战争伤亡数据 45

战争胜负的评判标准 46

新中国的巨大胜利 46

朝鲜战争的历史意义 47

附录 47

本章大事年表 47

重要知识点 49

思考题 49

延伸阅读 49

第三章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51

一、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51

朝鲜问题 51

印度支那问题 52

苏联的倡议 52

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可剥夺 53

杜勒斯的无礼 53

二、日内瓦会议的进程与影响 54

《十六国宣言》 54

奠边府战役冲击波 54

《日内瓦最后宣言》 55

周恩来的外交魅力 56

三、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 5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7

万隆会议缘起 58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58

万隆会议上的暗流 59

“求同存异”口号 59

万隆会议精神 60

万隆会议的意义 61

四、周恩来的和平外交 61

化敌为友的气度 61

双重国籍问题 62

台湾问题声明 62

附录 63

本章大事年表 63

重要知识点 63

思考题 64

延伸阅读 64

第四章 中美对峙与台湾问题 65

一、美国遏制中国的措施 65

艾森豪威尔主义 65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66

“两个中国”阴谋 67

二、第一次台海危机 68

一江山岛战役 68

蒋军撤离大陈岛 68

大陈岛事件余波 69

中国的缓和姿态 70

三、中美大使级会谈 70

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缘起 70

中美会谈停滞的症结 71

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意义 72

四、第二次台海危机 73

台海局势的激化 73

炮击金门 73

美国的应对策略 74

美蒋矛盾的根源 75

《告台湾同胞书》 76

美蒋矛盾升级 76

《再告台湾同胞书》 77

金门炮击战的历史意义 78

附录 78

本章大事年表 78

重要知识点 80

思考题 80

延伸阅读 80

第五章 国际变局与中苏关系的变化 82

一、20世纪50、60年代之交国际局势的变化 82

东西方阵营的清晰化 82

西方阵营内部的裂痕 82

东方阵营内部的动荡 84

匈牙利事件 85

二、中苏关系的隐患 86

中苏交恶的责任问题 86

同盟关系过密的弊端 86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分歧 87

国际局势看法分歧 88

合作互助看法分歧 89

三、中苏关系的冷淡 90

“联合舰队”事件 91

金门炮击战的影响 92

美苏关系缓和的影响 92

中印关系的影响 93

四、中苏分歧的公开 93

赫鲁晓夫的北京之行 93

海参崴演讲 95

“和”“战”之争 95

裁军问题 96

布加勒斯特会议 97

附录 98

本章大事年表 98

重要知识点 99

思考题 99

延伸阅读 99

第六章 中苏交恶和中苏边界冲突 101

一、中苏关系的短暂缓和与再度恶化 101

赫鲁晓夫的高压政策 101

中共的妥协策略 101

伊塔事件 102

《国防新技术合作协定》的废除 103

苏联在中印战争中的首鼠两端 103

中苏矛盾的性质变化 103

二、大论战 104

“九评”的出台 104

1964年周恩来的莫斯科之行 105

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 106

三、中苏边界问题 107

中苏边界的未确定 107

中苏边界谈判 108

四、中苏边境冲突 109

中苏边境局势 109

苏联扩张势头的增强 109

中苏对峙的激化 110

珍宝岛冲突 111

中苏全面战争危机 111

铁列克提事件 112

五、中苏战争危机的缓解 112

苏联的核打击图谋 112

中国的不屈服姿态 113

北京机场会见 114

“一号命令” 115

附录 115

本章大事年表 115

重要知识点 117

思考题 117

延伸阅读 117

第七章 中印关系的曲折历程 119

一、西藏问题 119

英印在西藏特权的由来 119

1954年中印协议 120

达赖十四世滞留事件 120

印度对西藏叛乱的支持 121

二、中印边界问题 122

西姆拉会议 122

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123

伪造的《艾奇逊条约集》 123

荒诞的“约翰逊线” 124

印度的边界要求 124

三、通往战争之路 125

1959年中印边界冲突 125

中国的审慎态度 125

尼赫鲁的强硬立场 126

中国退让的底线 127

印度的“前进政策” 127

四、对印度自卫反击战 128

中国的自卫反击决策 128

第一阶段战事 129

印度的反扑 129

第二阶段战事 130

中国主动停火 130

五、中印对峙及和解 131

战后中印关系 131

中印对峙的延续 131

中印关系正常化 132

附录 133

本章大事年表 133

重要知识点 134

思考题 134

延伸阅读 135

第八章 60年代激荡的中国外交 136

一、越南战争的缘起 136

美国在越南的介入 136

东京湾事件 137

美国的越战决策 138

二、抗美援越 139

中国的战略考虑 139

美国的逐步升级策略 140

中国的战争边缘政策 140

中国对北越的支持 141

停火谈判问题 141

三、中美在印支的外交角逐 143

尼克松的“越南化”政策 143

胡志明小道 143

柬埔寨政变 144

中国对西哈努克的支持 144

五二○声明 145

附录 146

本章大事年表 146

重要知识点 146

思考题 147

延伸阅读 147

第九章 中美关系的解冻 148

一、中美缓和的试探 149

尼克松的缓和信息 149

中国的谨慎应对 149

“叶海亚渠道”的建立 150

二、基辛格秘密访华 152

美国特使访华事宜 152

基辛格北京之行 152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54

三、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 155

中美关系中的障碍 155

尼克松访华 156

中美最高级会晤 157

中美联合声明的拟制 157

《上海公报》 158

附录 159

本章大事年表 159

重要知识点 160

思考题 161

延伸阅读 161

第十章 确保安全:70年代的中国外交 162

一、70年代的苏联霸权扩张 162

苏联迅猛的扩张势头 162

苏联对中国的压力 163

“亚安体系” 165

二、“一条线、一大片”方针 165

反苏方针的提出 165

中日关系的密切化 166

中国对西欧国家的期待 167

三、中国式的“三个世界”理论 167

原始的“三个世界”概念 168

中国式的“三个世界划分” 168

中国式“三个世界划分”的意义 169

四、中美关系的波折 170

尼克松的下台 170

软弱的福特政府 171

五、中美建交 172

中美两国政坛的变化 172

苏联扩张的促动 172

经济利益的驱动 173

中美建交公报 173

中美建交的意义 174

附录 175

本章大事年表 175

重要知识点 176

思考题 176

延伸阅读 177

第十一章 80年代中国外交的调整 178

一、美苏冷战的最后阶段 178

里根政府的对苏战略 178

“星球大战”计划 179

苏联的困境 180

二、中美未解的台湾问题 182

中国的和平统一主张 182

“与台湾关系法” 182

“斗而不破”的对美方针 183

《八一七公报》 184

三、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184

“一条线、一大片”方针的弊端 184

中国的外交新思维 185

中国外交新方针的内涵 186

四、中英香港问题协议 187

中国与西欧的经济合作 187

香港问题 187

中国的严正立场 187

中英香港问题协议 188

“一国两制”政策 189

五、中苏关系正常化 189

中苏关系的微妙变化 189

塔什干讲话 190

中苏特使磋商 190

中苏关系的缓慢升温 191

中苏最高级会晤 192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意义 192

附录 193

本章大事年表 193

重要知识点 195

思考题 195

延伸阅读 195

结语: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197

攻克难关 197

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197

上海合作组织 198

经济高速增长 198

战略机遇期 198

严峻的挑战 198

光明的前景 199

附录 199

延伸阅读 199

索引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