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论与实践 1
一、相关理论基础 1
(一)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
(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4
(三)产城一体化发展理论 7
二、中国城镇发展实践 12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12
(二)中国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现状 13
(三)现阶段中国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13
(四)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16
三、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经验 17
(一)美国尔湾市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 17
(二)上海国际汽车城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 19
四、对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启示 26
(一)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保障 26
(二)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6
(三)人才开发是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支撑 26
(四)公共服务是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27
(五)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27
第二章 发展现状与条件 28
一、铜仁市产城一体化发展现状 28
(一)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28
(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30
(三)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31
(四)产业聚集和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31
(五)区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32
二、铜仁市走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道路的意义 32
(一)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32
(二)建设美丽铜仁的责任担当 33
(三)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33
(四)科学发展道路的示范探索 33
三、铜仁市走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道路的优势条件 34
(一)生态功能保障突出 34
(二)生态资源禀赋丰富 34
(三)生态产业优势明显 35
(四)生态红利潜力巨大 36
(五)生态文化底蕴深厚 38
(六)生态保护合作便利 38
三、铜仁市走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道路面临的挑战 39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依赖性强 39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 39
(三)环保投入不足,治理任务艰巨 40
(四)高层次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 40
第三章 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应处理的十大关系 41
一、辩证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41
二、辩证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 41
三、辩证处理好后发优势与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的关系 42
四、辩证处理好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的关系 42
五、辩证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 42
六、辩证处理好产业与城镇的关系 43
七、辩证处理好老城与新城的关系 43
八、辩证处理好实现后发赶超与深化改革开放的关系 44
九、辩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服务支撑的关系 44
十、辩证处理好贫困地区小康与全国同步小康的关系 45
第四章 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46
一、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46
二、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46
(一)以人为本原则 46
(二)因地制宜原则 47
(三)循环发展原则 47
(四)生态优先原则 47
(五)规划先行原则 48
三、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48
(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发展质量持续增长 49
(二)主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49
(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能力日臻成熟 49
(四)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培育和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涌现 50
第五章 空间布局与系统分析 51
一、铜仁市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总体布局 51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51
(二)实施生态功能区划 54
二、铜仁市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系统分析 55
(一)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一个平台” 55
(二)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两个主体” 56
(三)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三个融合” 56
第六章 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体系构建 57
一、构建安全优质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绿色之城 57
(一)加强生态建设,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57
(二)加强资源节约,推进可持续利用 62
二、构建绿色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生态之城 68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68
(二)突出发展生态工业 70
(三)创新发展生态旅游战略支柱产业 76
(四)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77
(五)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78
(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特色产业 81
(七)深度挖掘战略性生态资源经营 83
三、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体系,建设宜居之城 85
(一)优化城镇布局 85
(二)夯实人居环境的支撑能力 90
(三)加大生态城镇创建力度 98
(四)促进城镇生态社区建设 100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03
四、构建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文明之城 104
(一)打造铜仁特色生态文化 105
(二)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105
(三)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106
(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107
(五)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108
五、构建科学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活力之城 109
(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和法规保障机制建设 109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112
(三)构建绿色行政管理体制和生态文明考核体制 113
(四)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15
(五)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116
(六)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及污染物排放许可交易制度 118
(七)推进企业生态责任体系建设 120
(八)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20
(九)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120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122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122
(一)设计原则 122
(二)评价功能 124
(三)基本思路 124
二、区域产城一体化综合评价 125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25
(二)各评价指标的解释 128
(三)区域产城一体化发展因子分析评价方法 134
(四)区域产城一体化发展各子系统协调度分析评价方法 137
第八章 生态文明之产城一体化发展对策 138
一、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38
二、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体系的构建 139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139
(二)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41
(三)加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141
三、产城空间结构 142
(一)以产业、居住及服务平衡为核心 143
(二)对未来产城空间拓展的影响 144
(三)生态景观要以环保、生态和人文为蓝图 144
四、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144
(一)各园区生产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总体要求 145
(二)工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145
(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146
五、建立健全集聚区融资机制 147
(一)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多渠道满足产城一体化融资需求 147
(二)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148
(三)大力发展PPP(公私合作模式),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 148
六、建立健全集聚区管理服务体制和机制 148
(一)成立精干高效的工业集聚区协调机构 148
(二)构建科学的开发建设与管理机制 149
(三)深化园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50
(四)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150
(五)探索“运营主体企业化”的开发建设模式 151
七、构建集聚区空间综合流通体系 151
(一)实施“外联”工程 152
(二)实施“内通”工程 152
八、空间管制 153
(一)限建区 153
(二)适建区 153
(三)已建区 154
九、村庄安置 154
十、构建信息支撑下的智慧铜仁 154
十一、城乡统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55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157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 157
二、先行示范,实施新的增长模式 158
三、突出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城发展体系 158
四、建立政策保障体系,确保产城一体化健康持续推进 159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考核机制 159
六、加强产城互动,促进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 159
七、坚守两条底线,实现发展与生态协同共进 160
参考文献 161
附录 165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165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印发) 169
《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印发) 174
《关于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印发)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