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5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 5
(一)两种生产 5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结构 6
(三)人本身生产的社会结构 9
二、摩尔根学说与中国史前史研究 14
(一)摩尔根学说的主要内容与理论贡献 15
(二)摩尔根模式的局限性与重要缺陷 18
(三)客观评价摩尔根的学术贡献,促进我国史前史的研究 21
三、酋邦、社会分层、社会复杂化诸理论与中国上古社会研究 23
(一)酋邦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25
(二)史前社会的分层、不平等与社会复杂化 34
四、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对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研究 38
(一)中国史前聚落考古学研究 38
(二)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对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研究 44
五、多元发展的史前文化 47
(一)星罗棋布的旧石器时代文化 47
(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多中心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51
(三)其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53
六、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上古史研究 57
(一)三皇五帝名称的由来及其组合模式 58
(二)三皇传说所反映的历史时代 62
(三)五帝传说在史前史研究中的重新定位 67
(四)五帝时代部族分布与迁徙 76
(五)三皇五帝与考古学文化的时代对应关系 99
(六)结语 100
人类起源编 104
第一章 人类的诞生 104
一、人在自然界的位置 104
二、人猿相揖别 106
(一)人类的近亲 106
(二)人类的远祖 109
(三)人类诞生的时间与地点 112
第二章 人体形态的确立与完善 116
一、从森林移向草原 116
二、化石人类的体质进化 119
三、现代人体的基本特征 127
第三章 人种的分化与形成 130
一、大自然留在人体上的烙印 130
(一)同中有异 130
(二)更多的划分 133
二、原始人种的地理分布 136
三、群体遗传物质的交融 138
第四章 人与自然 143
一、生存的前提 143
二、由对立走向协调 144
三、两个自然的一体化 145
文明起源编 150
第一章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理论探索 150
一、文明的概念与标志 150
二、国家形成的标志 153
三、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时间与空间 158
四、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与路径 164
五、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机制 170
第二章 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社会 173
一、农业的起源与农耕聚落社会的出现 173
二、农业的发展与农耕聚落的扩大 179
三、聚落的进一步发展与社会的平等和内聚 185
(一)聚落的选址、分布与文化圈的形成 185
(二)聚落的规划、房屋的组合与社会结构 186
(三)聚落的生产、分配、消费和对外交往 190
(四)社会的大体平等与权力的萌芽 193
第三章 中国史前中心聚落形态与社会的不平等 199
一、中心聚落形态的出现与社会的不平等 199
(一)中心聚落的初级阶段 199
(二)中心聚落初期各文化圈的交流与交互作用 201
二、中心聚落形态的发展与原始宗邑 203
三、父权家族的出现与社会分层和阶级的产生 210
第四章 早期都邑邦国文明 221
一、龙山时代的城邑 221
二、都城与国家 227
(一)龙山时代城邑的性质 227
(二)都城与邦国 234
第五章 颛顼尧舜禹时期的万邦与族邦联盟 236
一、尧舜禹时期的万邦 236
二、颛顼尧舜禹时期的族邦联盟 237
社会结构编 247
第一章 社会结构的形成 247
一、社会结构形成的生物学前提 247
二、社会结构形成的起点 254
(一)劳动的发生标志着社会历史的开端 255
(二)语言的发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开端 256
三、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260
(一)生产方式的形成 260
(二)生产关系的形成 263
(三)所有制形式的形成 271
四、人本身生产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274
(一)女性发情期的消失 275
(二)性禁忌 277
(三)氏族和两合氏族婚姻联盟的产生 278
第二章 氏族公社 284
一、考古学证据表明的物质生产发展 284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结构 289
(一)公社 289
(二)两合氏族组织内在结构的发展 291
(三)两合氏族组织外在形式的发展 297
三、群婚中的性结合方式和个体婚姻的发生 304
(一)野合而婚 304
(二)公房制和成对配偶的出现 305
(三)个体婚姻的产生 306
四、亲族 308
五、图腾意识的升华 312
(一)图腾意识升华的第一阶段——灵魂不死、灵魂与肉体相分离的观念的发生 312
(二)图腾意识升华的第二阶段——精灵观念的发生 315
(三)图腾意识升华的第三阶段——人本身的神化 317
第三章 农、牧业产生以后的原始社会 321
一、新石器技术和农、牧业生产的发生 321
二、畜牧业地区的父系氏族和父系公社 324
(一)父系氏族 326
(二)父系公社 327
(三)父系家庭公社——“乌力楞” 327
(四)婚姻和家庭 329
三、农业地区的母系公社 334
四、农业地区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转变 340
五、原始宗教和原始民主 349
(一)原始宗教 350
(二)原始民主 353
社会生活编 362
第一章 远古时的食与衣 362
一、饮食的起始 362
(一)从茹毛饮血到以烹以炙 362
(二)猎野兽、采果蓏,适腹求生 363
(三)艺五谷、养牲畜,人化自然 365
(四)瓦鬲煮食,食之而美 369
(五)食物的贮存、加工和烹饪 373
(六)五味调和百菜香 375
二、衣饰的起始 377
(一)衣饰起始的缘由 377
(二)先披羽皮,继着丝麻 378
(三)纺轮、腰机 379
(四)五彩彰染、五色作服 381
(五)上衣下裳和深衣大袍 383
(六)早期装饰和化妆 384
第二章 远古时的住与行 388
一、住居的起始 388
(一)巢居和穴居 388
(二)地坑式窝棚和干阑式木屋 389
(三)聚生群处,原始村落 392
(四)简陋的家什 394
(五)宫殿、庙堂和城的滥觞 396
二、交通的起始 401
(一)服牛乘马 401
(二)披山通道 403
(三)刳木为舟 403
精神文化编 409
第一章 原始宗教 409
一、有灵崇拜 409
(一)有灵崇拜和原始宗教的起源 409
(二)灵魂的信仰和崇拜 411
(三)灵力的信仰和崇拜 416
二、自然崇拜 418
(一)自然崇拜的起源 418
(二)天体崇拜 418
(三)雷电风雨崇拜 420
(四)山石水火崇拜 422
(五)土地生物崇拜 425
三、图腾崇拜 428
(一)图腾崇拜的特征和起源 428
(二)考古文物所反映的图腾崇拜 430
(三)古籍所载神话中所反映的图腾崇拜 435
(四)龙崇拜的起源 437
四、祖先崇拜 441
(一)祖先崇拜的起源 441
(二)女性祖先崇拜 442
(三)男性祖先崇拜 445
五、巫术和占卜 449
(一)巫术 449
(二)占卜 453
(三)巫师 456
第二章 原始文学艺术 459
一、原始文学 459
(一)文学的起源 459
(二)原始歌谣 460
(三)原始神话 460
二、原始艺术 463
(一)艺术的起源 463
(二)绘画 463
(三)雕塑 470
(四)建筑艺术 478
三、音乐和舞蹈 480
(一)原始音乐 480
(二)原始舞蹈 483
第三章 原始记事与文字 486
一、原始记事方法 486
(一)物件记事 486
(二)符号记事 486
(三)图画记事 489
二、文字的起源 492
(一)汉字起源的传说 492
(二)最早的汉字 492
第四章 史前科学知识 496
一、天文、历法知识 496
二、物理、化学知识 500
三、动、植物知识 504
四、数量知识 508
五、医药卫生知识 513
附录 519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 519
附录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文化年代简表 534
附言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