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3
一、记忆的重量 3
二、从“历史事件”到“感情记忆” 7
三、相互缠绕的记忆场 12
四、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18
五、文化创伤与集体认同 24
六、媒介创伤: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30
七、本书结构 35
第二章 从暴行到大屠杀1937—1948 41
一、1937年的两个片段 41
二、海外媒体:“地狱般的四天” 45
三、中国报章:“为匹夫匹妇复仇” 53
四、战后审判:“最恐怖的暴行” 65
五、审判报道:“历史上最黑暗之一页” 74
六、南京大屠杀纪念:“永不宜忘的一日” 84
第三章 耻化叙事与创伤建构1949—2012 97
一、引言 97
二、研究方法 99
三、“重新发现”南京大屠杀 101
四、耻化叙事与双重创伤 107
五、谁在说话? 117
六、结语 126
第四章 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 131
一、引言 131
二、集群及其镶嵌与“场所作为集群” 134
三、研究方法 136
四、数字标识的空间化与意义生成 138
五、记忆实践及其脚本化 156
六、结语 169
第五章 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177
一、引言 177
二、数字记忆的“镶嵌性” 180
三、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184
四、构筑公祭空间 188
五、“生产”纪念公众 199
六、结语 212
第六章 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 219
一、引言 219
二、维基百科作为全球记忆空间 223
三、条目历史与记忆协作 226
四、记忆争夺:规则支配下的冲突与妥协 237
五、结语 251
第七章 结论:中介化与创伤过程 257
一、中介化与创伤叙事 257
二、文化创伤的中介化 263
三、进一步的研究 267
四、全球记忆与东亚和解 276
注释 282
参考文献 302
后记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