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部分 历史考证 15
第一章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写作背景 17
一 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与“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写作背景 18
二 柯瓦列夫斯基的研究缘起 22
三 马克思与柯瓦列夫斯基的邂逅 28
第二章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在国际的出版与传播 32
一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 33
二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在苏联的译介与传播 35
第三章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在国内的译介与传播 38
第二部分 研究状况 41
第四章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在国外的研究概况 43
一 西方学者人类学视域中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研究 44
二 苏联学者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研究 49
三 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发展道路视域中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研究 55
第五章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在国内的研究概况 61
一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整体研究 63
二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唯物史观研究 66
三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探索 76
第三部分 当代解读 81
第六章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基本内容 83
一 全书概要 83
二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 85
三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91
四 第三部分主要内容 105
第七章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重要理论观点 113
一 马克思关于封建制的本质论说 113
二 土地关系的发展形态 119
第八章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现实意义 132
第四部分 经典著作选编 145
卡·马克思 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第一册,1879年莫斯科版)一书摘要 147
第五部分 附录 251
附录Ⅰ 研究文献精选 253
一 〔美〕劳·克拉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学著作方面的比较(一) 253
二 〔美〕劳·克拉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学著作方面的比较(二) 277
三 〔联邦德国〕汉斯-彼得·哈斯蒂克:马克思恩格斯与柯瓦列夫斯基及其著作 289
四 〔苏〕伊·列·安德烈也夫:马克思的最后手稿:历史和现实 302
五 〔美〕彼得·胡迪斯:马克思论东方穆斯林社会 321
附录Ⅱ 延伸阅读书目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