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作为基督宗教哲学的托马斯哲学 3
二、作为永恒哲学的托马斯哲学 6
三、本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9
第一章 信仰与理性 13
第一节 早期基督宗教的信仰与理性之辩 14
一、信仰与理性的张力之最初凸显 15
二、极端理性主义与极端信仰主义的对立 26
第二节 早期基督宗教的温和理性主义 41
一、查士丁的温和理性主义 42
二、克莱门特的温和理性主义 45
三、奥立金和阿塔那修的温和理性主义 50
四、卡帕多奇亚教父寻求信仰的理性表达 54
第三节 奥古斯丁主义传统中的信仰与理性 63
一、奥古斯丁对古代哲学与基督宗教的整合 63
二、神学与辩证法 73
第四节 托马斯论信仰及其与理性的关系 81
一、信仰的对象及其本质 82
二、信仰的内在活动 87
三、信仰与理性的和谐关系 94
四、信仰与理性的和谐论的理论价值 100
第二章 存在、共相与问题类型 107
第一节 托马斯对“存在”范畴的哲学语义分析 108
一、希腊哲学的“存在”范畴的哲学语义演变 109
二、对“esse”和“ens”两个范畴的哲学语义区分 112
三、对“ens”范畴的实存论意义与逻辑学意义之区分 117
四、“esse,和“ens”两个范畴的神学意蕴 124
第二节 共相之争与托马斯的温和实在论 126
一、共相问题溯源 126
二、前托马斯时期的共相之争 136
三、托马斯的温和实在论 147
第三节 托马斯的问题类型论 158
一、托马斯的问题类型论的亚里士多德渊源 160
二、托马斯对亚里士多德问题类型论的革新 164
三、托马斯的问题类型论的理论意义 168
第三章 感觉印象和可理解的属相 173
第一节 感觉印象 174
一、感觉印象的来源及其在感性认识阶段扮演的角色 174
二、感觉印象在理性认识阶段扮演的角色 180
第二节 可理解的属相 186
一、可理解的属相的来源 187
二、可理解的属相的本性 193
三、可理解的属相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199
第三节 对亚里士多德心智哲学难题的化解 210
一、亚里士多德的心智哲学难题概述 211
二、异教注释家们的化解与托马斯的批驳 216
三、托马斯的化解 221
第四章 话语理论及其价值 227
第一节 托马斯的话语理论 228
一、内在语与外在语 229
二、内在语与客观实在 232
三、内在语的本质 238
第二节 托马斯话语理论的哲学和神学价值 245
一、哲学价值 245
二、神学价值 250
第五章 良知与良心 267
第一节 良知(Synderesis) 269
一、良知的本性 269
二、良知是否能够犯错 274
三、良知是否能够被泯灭 278
第二节 良心(Conscientia) 280
一、良心的本性 280
二、良心是否能够犯错 286
三、良心的约束 289
第三节 托马斯伦理学的理智主义特质 294
一、作为道德主体的理性存在者 295
二、理性与道德行为 297
三、理智与意志在道德实践中扮演的角色 300
四、理性与德性 309
五、理智与幸福 312
第六章 世界的永恒性 317
第一节 哲学的永恒世界观念与神学的创世观念 318
一、古希腊哲学的永恒世界观念 318
二、神学的创世观念 324
三、前托马斯时期的世界永恒性之争 327
第二节 托马斯与巴黎阿维洛伊主义者之争 337
一、巴黎阿维洛伊主义者的世界永恒论 338
二、托马斯反驳巴黎阿维洛伊主义者的世界永恒论 348
第三节 托马斯与奥古斯丁主义者之争 355
一、波那文都的世界非永恒论 356
二、托马斯驳斥波那文都对世界的时间开端之论证 361
三、对托马斯与波那文都之争的批判性反思 366
第七章 托马斯哲学的先验转向 373
第一节 从经院哲学知识论到新经院哲学知识论 374
一、传统经院哲学的知识论的客体取向 374
二、新经院哲学的知识论的主体取向 377
第二节 麦利切尔整合托马斯主义与康德先验哲学 383
一、知识论的历史检视与方法论的反省 383
二、形而上学批判与先验批判的整合 386
三、驳斥康德对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 391
第三节 拉纳的认识形而上学及其意义 397
一、在与认识的原初统一 398
二、人的认识的先验条件及其超验性 403
三、拉纳的认识形而上学的理论意义 408
第四节 斯亭伯根的普通知识论 411
一、知识论研究的起点与方法 412
二、分析的或者描述的知识论 418
三、批判的知识论 427
四、斯亭伯根的普通知识论的理论价值 438
结语 444
缩写表 447
索引 448
参考文献 462
后记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