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论 1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 1
第二节 经方研究与应用 3
一、经方探要 3
二、学用经方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7
三、经方剂量与主证之间的调配关系 10
四、经方煎法、服法及药后护理 14
第2章 表证用方配伍 17
第一节 辛温解表 17
一、解表发汗法 17
二、解肌和汗法 20
第二节 辛凉解表 25
辛凉解表法 25
第3章 腑气不通证用方配伍 30
一、寒下法 30
二、温下法 34
三、润下法 37
四、逐水法 40
第4章 热证用方配伍 44
第一节 清脏腑 44
一、清心法 44
二、清肺法 47
三、清肝利湿法 49
四、清胆法 52
五、清脾胃法 57
六、清大肠法 59
七、清三焦法 63
八、清阳明法 65
第二节 凉血 68
凉血法 68
第三节 清阴分热 71
清阴分热法 71
第四节 清虚热 73
退热养阴法 73
第5章 暑热证用方配伍 76
一、祛暑除湿法 76
二、清暑益气法 78
第6章 寒证用方配伍 81
一、温中祛寒法 81
二、温肝散寒法 84
三、温肺散寒法 86
四、回阳救逆法 90
五、温经散寒法 94
六、温通筋骨法 97
第7章 虚证用方配伍 99
第一节 益气 99
一、补气法 99
二、益卫法 103
第二节 补血 105
补血法 105
第三节 气血双补 108
气血并补法 108
第四节 滋阴 111
一、滋心法 112
二、滋肺法 114
三、滋肝法 116
四、滋脾胃法 118
五、滋肾法 120
六、滋阴降火法 124
第五节 温阳 126
一、温补心阳法 126
二、温补肾阳法 128
第六节 阴阳并补 131
一、滋补心阴阳法 131
二、滋补肾阴阳法 134
第8章 脏气不固证用方配伍 139
一、固表止汗法 139
二、敛肺止咳法 141
三、补脾肾固脱法 143
四、固精止遗法 146
五、健脾止带法 148
六、清补止带法 150
第9章 神志不守证用方配伍 153
一、清心安神法 153
二、补肝定魂法 155
三、清心益肾法 157
第10章 闭证用方配伍 160
一、凉开法 160
二、温开法 162
第11章 气病证用方配伍 164
第一节 行气 164
一、疏肝理气法 164
二、疏肝理脾法 167
三、行气宽胸法 169
四、行气化痰法 171
五、行气和中法 173
六、行气温中法 175
七、温肝行气法 177
八、行气调经法 180
第二节 降气 182
一、温肺化痰法 182
二、温肺定喘法 184
三、降逆和胃法 186
四、清肝降逆法 188
五、温肝降逆法 190
六、温肾降逆法 191
第12章 瘀血证用方配伍 194
一、活血泻热法 194
二、活血理气法 196
三、活血补气法 200
四、活血消癥法 201
五、活血温经法 204
六、活血涤痰法 206
第13章 出血证用方配伍 209
一、清热止血法 209
二、滋阴止血法 212
三、益气止血法 214
四、温阳止血法 216
五、补血止血法 218
六、化瘀止血法 220
第14章 风病证用方配伍 223
第一节 疏散外风 223
一、疏风止痛法 223
二、搜剔面风法 225
三、消风止痒法 228
四、蠲痹通络法 230
五、益气蠲痹法 232
第二节 平息内风 234
一、清肝息风法 234
二、镇肝息风法 236
三、滋阴息风法 239
第15章 燥病病证用方配伍 242
第一节 轻宣外燥 242
一、轻宣凉燥法 242
二、清肺润燥法 244
第二节 滋阴润燥 246
一、养肺润燥法 246
二、润肺益气法 248
三、润肺清胃补肾法 249
第16章 湿病证用方配伍 253
第一节 温化燥湿 253
一、化湿和胃法 253
二、健脾祛湿法 255
三、温阳利水法 257
第二节 清化渗利 260
一、利湿化气法 260
二、清热祛湿法 262
三、利水通淋法 265
四、清利三焦法 267
五、辛开苦降法 269
第17章 痰病证用方配伍 273
一、燥湿化痰法 273
二、清热化痰法 276
三、润燥化痰法 278
四、温化寒痰法 280
五、化痰息风法 283
六、涌吐痰食法 285
第18章 食积病证用方配伍 288
一、消食和胃法 288
二、健脾消食法 290
第19章 虫证用方配伍 293
制蛔祛蛔法 293
第20章 痈疽证用方配伍 297
第一节 内痈证用方配伍 297
一、清化肠痈法 297
二、清化肺痈法 299
第二节 外痈疽证用方配伍 301
一、清热消痈法 301
二、温阳消疽法 304
三、益气透脓法 306
第21章 表里病证用方配伍 310
一、解表清里法 310
二、解表温里法 314
三、解表益气法 316
参考文献 320
方剂索引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