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政治性卡里斯马:“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文化语境 11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生成过程 31
第一节 产生:解放区文学批评的延续 32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视野下的文学批评 44
第三节 异变:“政治缝隙中”的文学批评 54
第四节 异化: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学批评 67
第三章“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文学资源及其整合 80
第一节 吸纳与批判:“十七年文学批评”与“五四”至30年代的现代文艺理念 82
第二节 张扬与革新:“十七年文学批评”与解放区“革命文艺”的实践性体系 100
第三节 借鉴与改造:俄苏文学资源 121
第四章“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批评类型 149
第一节“政治本位”型阐释模式 149
第二节“泛意识形态性”型阐释模式 178
第三节“经验感悟”型阐释模式 198
第五章“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批评功能 215
第一节 指导和规范:“十七年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216
第二节 践履和图解:“十七年文学批评”对作品的影响 229
第三节 批判和整饬:“十七年文学批评”对文艺运动思潮的影响 240
第六章“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几个关键词 256
第一节 文艺斗争:在政治与文学之间 256
第二节 人性、人情:在“合情”与“合法”的夹缝中 266
第三节 民族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274
第四节“典型”的“纯粹”与“负累” 282
余论 293
参考文献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