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与内在逻辑 1
第一节 研究思路、命题与创新点 1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6
第三节 学术检视:方法论问题 19
第二章 新启蒙运动的兴起与落幕 23
第一节 运动何以兴起 23
一、“五四”后的文化与政治 24
二、“反革命”文化:国民党和日本 27
三、民族危机、文化统一战线与“新哲学” 32
第二节 救亡式启蒙:新启蒙运动的内在限制 37
一、陈伯达的最初呐喊 38
二、运动的自由、理性内涵 42
三、“文化作为政治的尾巴” 48
第三节“五四”记忆与中共意识形态建构 56
一、“五四”的资产阶级性 57
二、“五四”理论武器的贫乏 62
三、“五四”的大众化论述 65
四、小结:理论与政治的关系 70
第四节 余论:革命导向与启蒙任务的冲突 72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蕴再诠释 75
第一节“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历史背景的分析 75
一、命题的“前驱先路” 76
二、时代氛围和时代思潮 80
三、党内“本身的内在活动” 84
第二节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义特征 89
一、内涵的模糊性和抽象性 90
二、“实践导向”和功利主义 93
三、传统认知的感性和晦涩 96
四、小结:一个“有经有权”的概念 100
第三节 三民主义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2
一、再论“中国的特殊性” 103
二、“国营实业”及其合理性 109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118
四、小结:“洞见”中的“不见” 124
第四节 余论:理论困境的反思与超越 125
第四章 学习运动中的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127
第一节 历史环境的“透视” 127
一、党员干部的理论缺失 128
二、社会需要的历史层面分析 132
三、政治文化生态图景概观 135
第二节 道德遗产的认识和学习 140
一、道德认知与批判“旧道德” 141
二、破旧立新:中共“新道德”的型塑 144
三、“新道德”与意识形态建构之互动 151
四、小结:道德构建的双重意义 156
第三节“建设大党”中的理论融合 157
一、列宁党建学说的承续 158
二、“理性趋向现代而情感又皈依传统” 165
三、小结:转换性的创造 170
第四节 余论:马克思主义、民粹主义和道德主义 171
第五章 结论 178
第一节 革命经验的延续 179
第二节 革命实践的局限 183
第三节 中共观念背后的中国和马克思主义背景 187
第四节 未完的思考 196
参考文献 201
资料来源 207
后记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