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口袋书 药剂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武凤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30436554
  • 页数:2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考点进行了细致透彻的分析,清晰扼要的讲解,紧贴大纲,为考生备考提供了很好的复习指导。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基本要求 1

一、常用术语 1

二、剂型的重要性与分类 2

三、药剂学的研究 3

第二章 散剂和颗粒剂 5

第一节 粉体学简介 5

一、粉体学的性质与应用 5

第二节 散剂 10

一、散剂的特点与分类 10

二、散剂的制备 11

三、散剂的质量检查与散剂的吸湿性及实例 16

第三节 颗粒剂 18

一、颗粒剂的分类与特点 18

二、颗粒剂的制备工艺 19

三、颗粒剂的质量检查 19

第三章 片剂 20

第一节 基本要求 20

一、片剂的特点、种类及质量要求 20

第二节 片剂的常用辅料 22

一、填充剂、黏合剂、润滑剂、崩解剂、润滑剂 22

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工艺 26

一、概述 26

二、湿法制粒压片 26

三、干法压片 31

四、片剂的成型及影响因素 32

五、片剂制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4

第四节 包衣 36

一、包衣的目的和种类 36

二、包衣方法 37

三、包衣的材料与工序 37

第五节 片剂的质量检查及处方设计 39

一、片剂的质量检查 39

二、片剂的处方设计举例 42

第四章 胶囊剂、滴丸和小丸 44

第一节 胶囊剂 44

一、胶囊剂的特点与分类 44

二、硬胶囊剂的制备 44

三、软胶囊的制备 45

四、肠溶胶囊的制备 46

五、质量检查及举例 47

第二节 滴丸剂与小丸 47

一、滴丸剂 47

二、小丸 49

第五章 栓剂 50

第一节 基本要求 50

第二节 栓剂基质 51

一、基质的作用与要求 51

二、常用基质与附加剂 52

第三节 栓剂的作用及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54

一、栓剂的作用 54

二、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55

第四节 栓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57

一、栓剂的制备 57

二、栓剂的质量评价 58

第六章 软膏剂、眼膏剂和凝胶剂 60

第一节 软膏剂 60

一、软膏剂的分类与质量要求 60

二、软膏剂的基质 61

三、软膏剂的制备 66

四、软膏剂质量评价 66

第二节 眼膏剂与凝胶剂 68

一、眼膏剂 68

二、凝胶剂 69

第七章 气雾剂、膜剂和涂膜剂 71

第一节 气雾剂 71

一、气雾剂的特点、分类及质量要求 71

二、吸入气雾剂中药物的吸收 73

三、气雾剂的组成 74

四、气雾剂的制备 75

五、气雾剂的质量评价 77

六、喷雾剂 78

七、吸入粉雾剂 79

第二节 膜剂和涂膜剂 79

一、膜剂 79

二、涂膜剂 81

第八章 注射剂与滴眼剂 82

第一节 基本要求 82

一、注射剂的分类和特点 82

二、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与质量要求 83

第二节 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 84

一、注射用水 84

二、注射用油 86

三、其他注射用溶剂 87

四、注射剂的附加剂 87

第三节 热原 88

一、热原的组成及性质 88

二、污染热原的途径及除去方法 89

第四节 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90

一、溶解度 90

二、溶解速度 92

第五节 滤过 93

一、滤过的影响因素及助溶剂 93

二、过滤器 95

第六节 注射剂的制备、质量检查 97

一、注射剂的制备 97

二、注射剂的质量检查 102

三、制备举例 103

第七节 注射剂的灭菌与无菌技术 104

一、灭菌及灭菌法的分类 104

二、物理灭菌法 105

三、F与F0值 109

四、化学灭菌法 110

五、无菌操作法与无菌检查法 111

第八节 输液 112

一、输液制备与质量检查 112

二、营养输液 114

三、血浆代用液 115

第九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 116

一、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质量要求与分类 116

二、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 116

三、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 118

第十节 注射剂的设计 120

一、注射剂类型与注射途径的确定 120

二、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渗透压的调节 120

第十一节 滴眼剂 122

一、滴眼剂的质量要求与药物的吸收途径 122

二、滴眼剂的附加剂 124

三、滴眼剂的制备与举例 124

第九章 液体药剂 126

第一节 基本要求 126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126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127

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与附加剂 128

一、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 128

二、液体制剂的防腐 129

三、液体药剂的矫味与着色 132

第三节 溶液剂、糖浆剂和芳香水剂 133

一、溶液剂 133

二、糖浆剂 134

三、芳香水剂 135

四、甘油剂 136

五、醑剂 136

第四节 溶胶剂和高分子溶液剂 136

一、溶胶剂 136

二、高分子溶液 137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 139

一、表面活性剂的特点、种类及生物学性质 139

第六节 乳剂 145

一、乳剂的特点与分类 145

二、乳化剂 147

三、乳剂的形成条件及制备 149

四、乳剂的变化 150

五、乳剂的质量评价 151

第七节 混悬剂 152

一、混悬剂的质量要求及制成条件 152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及混悬剂的制备 153

三、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157

第八节 其他液体制剂 158

一、内服液体制剂 158

二、外用液体制剂 158

第十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160

第一节 基本要求 160

一、稳定性研究 160

二、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的途径 161

第二节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163

一、处方因素及稳定性方案 163

二、环境因素及稳定化方案 164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167

第三节 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167

一、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67

第四节 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168

一、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168

二、影响因素试验 169

三、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170

四、经典恒温法 171

第十一章 微型胶囊、包合物和固体分散物 172

第一节 微型胶囊 172

一、微囊技术 172

二、常用囊材 173

三、微囊化方法 173

四、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175

五、质量评价 176

第二节 包合物 177

一、包合技术 177

二、包合材料 178

三、包合方法 179

四、包合物的验证 179

第三节 固体分散物 179

一、固体分散物的分类、特点及释药 179

二、载体材料 181

三、制备方法 182

四、固体分散物的验证 184

第十二章 缓释与控释制剂 185

第一节 基本要求 185

一、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185

二、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 186

第二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 190

一、释药原理 190

二、溶出 190

三、扩散 191

四、其他 192

第三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193

一、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193

二、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195

三、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195

第四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内、体外评价方法 196

一、体外释放度试验 196

二、药物释放曲线的拟合 197

三、体内外相关性 198

第十三章 经皮给药制剂 199

第一节 基本要求 199

一、经皮给药制剂(TDDS)的特点与基本组成 199

二、TDDS的类型及各类TDDS的特点 200

第二节 药物的经皮吸收 203

一、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与途径 203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203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方法 205

第三节 经皮给药制剂的常用材料 206

一、控释膜材料 206

二、骨架材料 206

三、压敏胶 207

四、其他材料 207

第四节 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 208

一、制备 208

二、质量评价 208

第十四章 靶向制剂 210

第一节 基本要求 210

一、靶向制剂的特点和分类 210

二、靶向性评价 211

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 211

一、脂质体 211

二、靶向乳剂 213

三、微球 213

四、纳米粒 214

第三节 主动靶向制剂 215

一、修饰的药物载体 215

二、前体靶向药物 215

第四节 其他靶向制剂 216

一、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216

二、结肠靶向制剂 216

第十五章 生物药剂学 217

第一节 基本要求 217

一、生物药剂学的研究 217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 217

第二节 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219

一、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219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221

第三节 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223

一、注射部位吸收 223

二、肺部吸收 223

三、黏膜吸收 224

第四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224

一、分布 224

二、代谢 225

三、排泄 226

第十六章 药物动力学 227

第一节 基本要求 227

一、常用术语 227

第二节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230

一、血药浓度法 230

二、尿药数据法 231

第三节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232

一、血药浓度法 232

二、稳态血药浓度 232

三、静滴停止后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233

四、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 233

第四节 单室模型单剂量血管外给药 234

一、血药浓度法 234

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求算 234

第五节 双室模型给药 235

一、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235

二、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236

第六节 多剂量给药 236

一、单室模型静脉注射 236

二、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237

三、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求算 237

四、首剂量与维持剂量 238

第七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38

一、非线性过程的特征 238

第八节 统计矩 239

一、统计矩 239

第九节 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模型识别 239

一、生物利用度 239

二、药物动力学模型识别 242

第十七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243

第一节 基本要求 243

一、药物配伍与配伍变化 243

第二节 配伍变化的类型 244

一、配伍变化的类型 244

二、常见物理配伍变化及引发原因 244

三、常见化学配伍变化及引发原因 245

第三节 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246

第四节 配伍变化的研究与处理方法 248

第十八章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249

第一节 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药物 249

一、生物技术 249

二、生物技术药物 249

第二节 蛋白多肽类药物 250

一、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及理化性质 250

二、蛋白多肽药物的注射给药 251

三、蛋白多肽药物的非注射给药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