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通史 20 清 1644-1840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世愉,王政尧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7507753233
  • 页数:533 页
图书介绍:

综述 3

一、清代前期历史发展大势 3

(一)三个发展阶段 3

(二)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13

二、清代前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20

(一)清代前期的历史地位 20

(二)清代前期的中国与世界 23

(三)中国被卷入陌生的国际社会 26

(四)康雍乾盛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8

(五)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30

三、清代前期历史发展特征 31

(一)满汉的激烈对抗与缓解 31

(二)边疆民族问题的妥善处理 35

(三)专制集权的高度强化 37

(四)传统手工业、农业的新变化 39

(五)边疆地区的经营与开发 41

治乱兴衰编 46

第一章 权力更迭与政争 46

一、清朝统治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46

(一)山海关之战与清兵入关 46

(二)大顺、大西政权的失败 49

(三)南明各政权的兴亡 51

(四)农民军的联明抗清 53

(五)内地及沿海地区抗清斗争的失败 55

(六)清初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56

二、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 58

(一)多尔衮摄政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58

(二)四大臣辅政与康熙亲政 60

(三)顺治、康熙时期抑制朋党的斗争 62

(四)康熙末年的皇位继承斗争 64

(五)雍正时期打击朋党的斗争 66

(六)乾隆时期打击鄂尔泰、张廷玉朋党的斗争 67

(七)嘉庆时期打击和珅贪腐的斗争 69

(八)八旗王公贵族政治势力的逐渐衰败 70

三、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活动 72

(一)平定“三藩之乱” 72

(二)收复台湾 74

(三)平定准噶尔部 76

(四)平定回部的叛乱 79

(五)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80

(六)平定大小金川 82

(七)平定张格尔叛乱 84

(八)多民族统一国家版图的确定 86

第二章 政策改革与调整 88

一、顺治朝割除前明弊政与巩固统治的措施 88

(一)多尔衮摄政时期 88

(二)顺治帝亲政时期 91

二、康熙帝亲政后的改革总方针 93

(一)改革政治制度 94

(二)改革经济制度 94

三、雍正时期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 97

(一)强化专制统治 97

(二)推行“摊丁入地” 99

四、乾隆初年“宽严相济”的政策 100

五、嘉道时期的有限改革 101

(一)嘉庆时期极其有限的改革 102

(二)道光时期的“三大政务” 103

六、清代前期改革的成效、局限和经验教训 106

第三章 “康乾盛世”的起迄 108

一、由乱入治(1684—1708) 109

二、走向发展(1708—1751) 111

三、达到顶峰(1751—1795) 114

四、由盛转衰(1795—1813) 115

第四章 清代前期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19

一、民族关系 119

(一)满汉关系 119

(二)满蒙关系 122

(三)满藏关系 124

(四)与新疆地区各民族的关系 126

(五)与南方各民族的关系 127

二、国家关系 129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29

(二)尼布楚条约及以后的中俄关系 132

(三)清政府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134

(四)马戛尔尼来华前后的中英关系 137

(五)与周边各国的关系 139

(六)西方各国对华的渗透与影响 145

第五章 清代前期的农民起义与民变 147

一、各地的抗租抗粮斗争 147

二、台湾人民的抗清起义 150

(一)台湾的社会状况 150

(二)朱一贵起义经过 151

(三)朱一贵抗清的影响 153

三、川楚白莲教起义 154

(一)收元教与混元教在老林地区的传播 154

(二)起义的导火线 156

(三)起义爆发和湖北各地起义军的活动 156

(四)四川各地白莲教起义与襄阳起义军失败 157

(五)后期的艰苦斗争与起义失败 159

四、天地会系统的起义 160

(一)台湾小刀会起义 160

(二)广东博罗、永安、归善天地会起义 161

五、天理教起义及其他起义 163

(一)天理教起义 163

(二)蔡牵领导的渔民、船民起义 165

(三)陕西岐山三才峡木工起义 167

六、城市工商业者的反抗斗争 168

七、士兵的骚乱 170

经济编 178

第一章 资源与环境 178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 178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分布 178

(二)卓有成效的边疆地区的开发 180

(三)内地的进一步开发与资源利用 183

(四)水利事业的发展 185

(五)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186

(六)自然灾害频发 189

二、人力资源及其利用 192

(一)劳动力状况估测 192

(二)城镇的人口构成 194

(三)各种从业人口数的大体匡估 196

(四)国家的劳动力政策及其作用 200

三、清代前期的人口问题 202

(一)人口增长轨迹 202

(二)人口问题的出现 205

(三)人口行为中的一些新动向 208

第二章 财政制度与经济政策 213

一、财务行政机构与财政管理 213

(一)财务行政机构 213

(二)财政管理体制和主要财务制度 214

二、户口、土地的管理制度与财政收支 216

(一)户口、土地的管理制度 216

(二)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变革 222

(三)财政收入 224

(四)财政支出 234

三、财政收支大势 241

(一)顺治至康熙前期 241

(二)康熙中期至乾隆时期 242

(三)嘉庆至道光时期 246

四、土地所有制 248

(一)清皇室所有地 248

(二)国家所有地 250

(三)贵族地主所有地 253

(四)官僚绅衿地主所有地 256

(五)庶民地主所有地 257

(六)自耕农民所有地 259

五、经济政策 261

(一)农业政策 261

(二)工矿业政策 265

(三)商业政策 267

(四)货币制度 271

第三章 日趋发展的部门经济 275

一、农牧林渔业 275

(一)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275

(二)集约化耕作与商业性农业 280

(三)畜牧业、林业与渔业的发展 284

(四)全国农业生产量的估算 288

二、手工业的发展 288

(一)官营手工业与江南织造 289

(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290

(三)矿冶业的发展 293

三、交通运输业 297

(一)水陆路交通网络的扩展 297

(二)交通运输量的增加 302

(三)传统经济下的商品化发展与交通 309

四、商业经济与国内市场 311

(一)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 311

(二)沿海贸易的发展与流通格局的变化 318

(三)商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发展 323

第四章 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329

一、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 330

(一)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经营方式 330

(二)发达的丝、棉纺织业 332

(三)市镇经济的发展 334

二、以外贸为导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 338

三、经济深入发展的华北平原经济 344

(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345

(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348

(三)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 349

四、全国最大商品粮输出区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 351

五、初步开发的边疆地区经济 357

(一)广袤的东北平原的初步开发 358

(二)台湾的开发与两岸贸易的发展 359

第五章 科学与技术 363

一、农业与科技 363

(一)耕作栽培技术 363

(二)水利与水利科技 366

(三)历法与农业 370

(四)抗灾科技 370

二、手工业与科技 372

(一)科技与传统工艺 372

(二)纺织与印染技术 375

(三)酿酒技术与传统工艺 377

三、建筑业与科技 378

(一)大型建筑工程的科技水平 378

(二)园林建筑技术 380

(三)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技术 383

四、传统医药学的发展与应用 384

社会结构编 393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阶级、阶层与社会群体 393

一、皇族与亲贵 393

(一)皇帝 393

(二)宗室、觉罗贵族 394

(三)民爵贵族与圣裔贵族 395

(四)八旗子弟 397

二、官僚士绅 399

(一)官僚与缙绅 399

(二)绅衿 399

(三)胥吏与幕僚 401

三、地主与农民 403

(一)地主 403

(二)农民 406

(三)农民与地主的关系 412

四、凡人 416

(一)商人 416

(二)手工业者 419

(三)其他 424

五、雇工人和贱民 424

(一)雇工人 424

(二)贱民 425

六、社会群体 426

(一)宗教群体 426

(二)行业群体 430

七、秘密社会 435

(一)民间宗教 435

(二)秘密会社 437

第二章 清代前期的家庭、宗族和社区 438

一、家庭 438

(一)个体家庭 438

(二)宗族家庭 443

(三)亲缘关系 445

(四)家庭的多种功能 448

(五)清代的“家”与“户” 454

二、宗族 458

(一)宗族结构 458

(二)宗族功能 464

(三)官方对于宗族发展所采取的政策 469

三、社区 476

(一)乡村社区 476

(二)城市社区 479

(三)其他社区 481

第三章 清代前期社会成员的层间流动与社会人口的空间流动 484

一、阶级、阶层与群体间的互动 484

(一)阶级与阶层的变动 484

(二)寄生集团的没落与新兴权贵的发展 485

(三)八旗贵族及其子弟的沦落 487

(四)京旗外迁 489

二、各种形式的移民与流民 491

(一)官府移民及其政策 491

(二)自发移民及清政府对策 495

(三)边疆流人 502

(四)移民对边疆社会的影响 506

三、清代前期对少数民族及边民的适情安置 510

第四章 清代前期的少数民族居处及构成 514

一、东北、蒙古地区各民族 514

(一)达斡尔族 514

(二)鄂温克族 515

(三)鄂伦春族 515

(四)赫哲族 516

(五)朝鲜族 516

(六)蒙古族 516

二、西北地区各民族 517

(一)维吾尔族 517

(二)哈萨克族 518

(三)柯尔克孜族 519

(四)锡伯族 520

(五)乌孜别克族 520

(六)塔吉克族 521

(七)土族 521

(八)裕固族 522

(九)撒拉族 522

(十)东乡族 522

(十一)保安族 522

三、西南地区各民族 523

(一)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 523

(二)彝族 524

(三)白族 524

(四)纳西族 525

(五)傈僳族 525

(六)哈尼族 525

(七)拉祜族 526

(八)基诺族 526

(九)景颇族 526

(十)阿昌族 526

(十一)独龙族 526

(十二)怒族 527

(十三)羌族 527

(十四)普米族 527

(十五)傣族 527

(十六)佤族 528

(十七)布朗族 528

(十八)德昂族 528

四、中南、东南地区各民族 528

(一)壮族、布依族 528

(二)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 529

(三)黎族 530

(四)苗族 530

(五)瑶族 530

(六)畲族 531

(七)土家族 531

(八)仡佬族 531

(九)高山族、京族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