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法治的局限——国家机器与民间道德力量的角力 5
困惑与挑战——中国大陆的宗教立法&刘澎 5
壹、是否要立宗教法——宗教法的立法宗旨 5
贰、为何要立宗教法——宗教法的必要性 9
参、制订何种宗教法——宗教法的目标 17
肆、如何设立《宗教法》——立法的方式 19
伍、「宗教特区」——从行政管理到法治的过渡 19
陆、小结 22
政教关系与中国大陆宗教管理制度的改革&李向平 27
壹、「政教关系」的一般问题 27
贰、信仰——政教关系的实践机制 31
参、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的信仰传统 37
肆、政治改革与信仰转型 45
伍、宪政民主建设的信仰动力 50
陆、改革宗教管理制度,走出信仰论政治的重要步骤 54
柒、「场所」管理为中心的制度逻辑 59
捌、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 66
宗教不自由与宗教发展——以北京基督教守望教会为例&魏德东 82
壹、引言 82
贰、北京基督教守望教会的历史简述 84
参、「有限合法性」——家庭教会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 87
肆、合法登记的癥结 94
伍、户外聚会与教会分化 97
陆、小结 100
中国大陆宗教事务法律治理调研报告&冯玉军 102
壹、引言 102
贰、中国大陆宗教立法的实施状况 105
参、中国大陆宗教事务管理现状 116
肆、中国大陆宗教立法完善及宗教事务治理模式创新的对策 138
中国大陆基督教的非登记教会现象与城市教产问题&曹南来 158
壹、非登记教会的三种类型 158
贰、超越宗教市场和管制层面的考察 159
参、围绕非登记灰色教产的博弈 162
肆、「灰色教产」的所有权问题及潜在隐患 169
伍、结语 172
第二编 被治理者的希望——台湾与两岸的改革经验 175
国家对〈宗教团体法草案〉的思维与诠释&张家麟、蔡秀菁 175
壹、前言 175
贰、国家提出〈宗教团体法草案〉的背景 178
参、国家对〈宗教团体法草案〉的主张 185
肆、对国家在〈宗教团体法草案〉主张的再诠释 197
伍、结语 213
影响宗教市场自由化的国际与国内因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比较&王韵 222
壹、问题缘起 222
贰、对宗教市场理论的检讨——政治的、跨国的、与价值取向的「市场」 229
参、宗教市场的跨国社会网络理论——一个新研究框架 234
肆、学者、宗教研究与政教关系——台湾的经验 239
伍、知识菁英与政教关系——中国大陆的经验 248
陆、对宗教市场理论解释力的讨论 256
柒、代结论——寻找两岸宗教市场 264
两岸NGO协力——第三部门协力发展之理论架构初探&陈秋政 279
壹、中国大陆第三部门发展 279
贰、NGO协力之相关理论分析 287
参、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大陆 294
肆、两岸第三部门协力关系概述 298
伍、代结论 306
国际NGO与中国大陆的社会治理创新&景燕春、朱建刚 316
壹、治理与嵌入——对中国大陆NGO研究文献的分析 316
贰、正当性问题——国际NGO与中国大陆民间组织治理体系的冲突 321
参、全球公民社会语境下的国际NGO 324
肆、双向嵌入——国际NGO在中国大陆的运作 329
伍、国际NGO的作用和挑战 342
环境诉讼与环评法的重新诠释——以中科三期等五项环境诉讼为例&陈颍峰 352
壹、研究背景 352
贰、文献检阅 352
参、案例介绍 356
肆、此五案例中,法院判决的具体贡献 366
伍、未来仍须观察的重点 369
陆、结论 372
第三编 弱者的反主体性——执法者与实践者的对话 380
弱者的反主体性——执法者与实践者的对话&陈至洁 380
壹、人权理念、主权政治与国际关系 380
贰、人权发展在中国大陆——顶层论述、底层脉络与间架性制度 383
参、国际人权规范的扩散效应——中国大陆是例外吗? 388
肆、结论——台湾的角色 394
中国大陆信访制度的法文化和法社会学解释&李红勃 400
壹、导论 400
贰、信访制度的法文化基础:京控传统与清官情结 401
参、信访制度的意识型态基础——「群众路线」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406
肆、信访制度的社会(现实)基础——民众维权与官方维稳 411
伍、结论 420
多方参与下的环境公益诉讼&曾祥斌 421
壹、引言 421
贰、结语 436
中国大陆刑事司法与律师辩护若干热点问题&锺锦化 437
壹、刑讯逼供与冤假错案问题 437
贰、律师辩护权保障问题 449
参、刑辩律师「死磕」法官问题 452
论中国大陆司法制度改革的双重困境&慕义 464
壹、前言 464
贰、第一重困境——司法权运作的地方化 467
参、逐步收权:中央对司法地方化的应对策略 474
肆、第二重困境:传统司法模式的回归 477
伍、小结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