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355
第十一章 先进篇 355
一、先进和后进 355
二、孔门四科 356
三、德智第一的颜回 358
四、孝道典范闵子骞 359
五、明哲谨慎南宫适 361
六、颜回好学,不幸早亡 362
七、对待非礼的请求 364
八、颜回死了 365
九、孔子哭了 367
十、反对厚葬颜回 368
十一、关于人神关系 370
十二、孔门弟子各有气象 372
十三、不说则已,一说就准 373
十四、已经登堂,尚未入室 374
十五、过犹不及 375
十六、冉求非吾徒 377
十七、四君子的弱点 378
十八、颜回屡空和子贡屡中 380
十九、也不错,很不够 382
二十、别被表象所迷惑 383
二十一、因材施教,应病与药 384
二十二、师徒情深 386
二十三、大臣和具臣的区别 387
二十四、学而优,才能仕 389
二十五、四门生各言其志 390
第十二章 颜渊篇 394
一、克己复礼天下仁 394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96
三、仁者说话特慎重 397
四、不忧不惧真君子 398
五、四海之内皆兄弟 399
六、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401
七、民无信不立 402
八、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04
九、小河有水大河满 406
十、怎样崇德辨惑 407
十一、君臣父子 409
十二、片言折狱无宿诺 410
十三、认真审理案件,追求无讼境界 412
十四、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413
十五、成人之美与成人之恶 415
十六、从上梁正起 417
十七、天下有道则天下无贼 419
十八、德风德草 421
十九、闻人与达人 423
二十、崇德修慝辨惑 424
二十一、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426
二十二、交友之道 427
二十三、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29
第十三章 子路篇 431
一、先之劳之而无倦 431
二、为政三要 432
三、正名的重要 434
四、在位君子焉用稼 435
五、《诗经》的作用 437
六、领导者的表率作用 439
七、鲁卫之政如兄弟 440
八、知足的卫公子荆 442
九、庶之富之教之 443
十、孔子一年而可,三年有成 445
十一、善人为邦百年 446
十二、王者世而后仁 448
十三、正人先正己 449
十四、政务与事务的区别 450
十五、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452
十六、近悦远来 453
十七、为政两大忌 455
十八、父子互隐亦直道 456
十九、仁德的三种表现 458
二十、最差的士,不错的人 459
二十一、退而求其次 462
二十二、没有恒心,啥都不成 463
二十三、和而不同君子风 464
二十四、两种公论 467
二十五、两种类型的领导 468
二十六、君子小人风度异 469
二十七、接近仁境四条路 471
二十八、士的两大特征 472
二十九、有文事必有武备 473
三十、以不教民战,是抛弃他们 475
第十四章 宪问篇 477
一、原宪的风度 477
二、“四个不行”不容易 478
三、士莫怀居 480
四、有话好好说 481
五、有德者必有言 483
六、尚德君子南宫适 484
七、你的仁德成熟否 486
八、爱之必劳忠必诲 487
九、子产为政 488
十、子产和管仲 489
十一、贫而无怨不容易 491
十二、优为赵魏大老,难为滕薛大夫 493
十三、何谓成人 494
十四、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 496
十五、臧武仲要君 497
十六、齐桓公和晋文公 498
十七、管仲如其仁 500
十八、大人格与小人格 502
十九、公叔文子有三善 504
二十、卫灵公无道而能不丧 505
二十一、大言不惭为之难 506
二十二、孔子请讨陈恒的意义 507
二十三、事君之道,勿欺而犯 509
二十四、上达与下达 510
二十五、为己和为人 511
二十六、蘧伯玉的自省精神 512
二十七、思不出其位 514
二十八、言过其行,君子耻之 515
二十九、三达德 516
三十、子贡好方人 517
三十一、不怕别人不知,只怕自己不行 518
三十二、既不乱猜疑,也不上大当 519
三十三、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521
三十四、骥称其德 522
三十五、以直报怨最恰当 523
三十六、世莫吾知尚有天 524
三十七、道之行废自有命 526
三十八、惹不起,躲得起 528
三十九、作者七人 529
四十、知其不可而为之 529
四十一、道不相同难为谋 531
四十二、君主居丧,三年不言 532
四十三、上好礼则民易使 533
四十四、修己安人大不易 534
四十五、无礼的老头子 535
四十六、无礼的孩子 537
第十五章 卫灵公篇 539
一、君子固穷,小人斯滥 539
二、一贯万法,万法归一 540
三、最高的知识 542
四、无为而治的典范 543
五、四字真言,通行天下 545
六、史鱼和蘧伯玉 546
七、失人失言皆不宜 547
八、明哲保身和杀身成仁 548
九、磨刀不误砍柴工 550
十、集传统之美,开时代之新 551
十一、君子有远虑 553
十二、好色人性之常,好德君子之范 555
十三、知贤不举如窃位 556
十四、责己从严,责人从宽 558
十五、不曰如之何,吾末如之何 560
十六、小慧小辨要不得 561
十七、君子四德 562
十八、知不知我一样嚣 564
十九、天生我德必有名 565
二十、求人不如求己 566
二十一、不争不党真君子 568
二十二、重言论不唯言论 569
二十三、天下之德此最美 570
二十四、王亮登车无劣马 572
二十五、有疑存疑,不知则阙 573
二十六、忍之义大矣哉 575
二十七、众恶必察,众好必察 576
二十八、弘道与弘人 578
二十九、过而改之即大善 579
三十、学习学习再学习 580
三十一、谋道和谋食,劳心和劳力 582
三十二、知及仁守,庄而有礼 583
三十三、不可小知可大受 585
三十四、仁之利益大矣哉 586
三十五、让不让 588
三十六、贞而不谅 588
三十七、先工作后工资 589
三十八、广大教化主 590
三十九、不相为谋,不妨并行 591
四十、尚理不尚辞 593
四十一、某在斯 594
第十六章 季氏篇 595
一、《论语》中最长一章 595
二、政治秩序的重要性 599
三、危亡之兆 600
四、益友和损友 602
五、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603
六、侍奉君子当心三种过失 605
七、君子三戒 606
八、君子三畏 607
九、有生而知之者吗 609
十、君子九思 610
十一、曾经听说无缘见 611
十二、荣义不荣势 613
十三、陈亢问一得三 614
十四、国君妻子的称谓 615
第十七章 阳货篇 616
一、阳货见孔子 616
二、儒家的人性论 618
三、上智不退,下愚不进 619
四、开弟子的玩笑 621
五、公山弗扰以费畔 621
六、恭宽信敏惠 623
七、我不是空挂着的葫芦 625
八、六种品德六弊端 626
九、诗之大用 628
十、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630
十一、本质和形式 631
十二、色厉内荏似小偷 632
十三、对乡愿的厌恶 633
十四、德不弃人人自弃 634
十五、患得患失的鄙夫 634
十六、古今同病不同状 636
十七、孔子厌恶的东西 637
十八、妙不可言强为言 638
十九、孔子不见孺悲 640
二十、关于三年之丧 641
二十一、无所用心最不堪 643
二十二、君子尚勇更尚义 644
二十三、君子厌恶的人 645
二十四、女子与小人 646
二十五、孔子的自叹 648
第十八章 微子篇 650
一、殷有三仁 650
二、和圣柳下惠 651
三、你若无心我便休 652
四、见几而作孔子行 653
五、楚狂歌而过孔子 654
六、鸟兽不可与同群 656
七、洁身切莫乱大伦 658
八、无可无不可 659
九、乐师们纷纷逃离 661
十、周公的教导 662
十一、周代有八位名士 663
第十九章 子张篇 664
一、士能如此亦庶几 664
二、士人的通病 665
三、两种交友之道 666
四、大本若确立,小道亦无妨 668
五、好学的两大表现 669
六、八个字成就仁德 670
七、学习的目的 671
八、对待过错的态度 673
九、君子三变 674
十、信任宽容都重要 675
十一、大德和小德 676
十二、子游子夏各有侧重 678
十三、入仕的正途 679
十四、丧不可不哀,不要过哀 680
十五、子游很难得,还不够 682
十六、尽情表达悲哀时 683
十七、孟庄子之孝 684
十八、民众多罪,责任在上 685
十九、君子恶居下流 686
二十、君子之过如日食 687
二十一、圣人无常师 688
二十二、大美大富在孔门 689
二十三、仲尼难逾如日月 690
二十四、天高地厚江海深 691
第二十章 尧曰篇 694
一、历圣相传的中道 694
二、尊五美,屏四恶 696
三、君子有三知,知命最重要 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