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4
一、艺术和文化产业并不矛盾 4
二、江苏是艺术走向文化产业的率先发展区域 7
三、江苏文艺传统对艺术家们的影响 9
四、不同区域、类型的艺术家对电影文化产业的参与 11
第二节 研究的回顾 18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25
一、研究思路 25
二、研究方法 26
三、研究框架 29
上编 33
第一章 江苏艺术家进入中国电影文化产业 35
第一节 江苏艺术家入沪 35
第二节 电影文化产业的起步 38
第三节 从观影到入影 42
第二章 江苏艺术家与电影编剧创作 53
第一节 编剧创作活动 54
第二节 洪深的剧本创作 60
第三节 编剧观:“影戏说”理论来源 64
第三章 江苏艺术家与电影市场开拓 74
第一节 亲近市场的传统 74
第二节 从事电影工作 76
第三节 振兴国产影片:市场观念的核心 82
第四节 助推国产影片市场的开拓 90
一、国内市场的开拓 90
二、海外市场的开拓 92
第四章 江苏艺术家与电影报刊编撰 95
第一节 编撰电影报刊 96
第二节 《紫罗兰》“电影号”:集结舆论、扩大影响 103
第三节 《电影月报》:“合作大本营”的擂鼓手 111
第五章 江苏艺术家与电影艺术探索 123
第一节 文学化影像的形成 125
第二节 镜头语言的探索 129
第三节 服装、布景的展示 132
第四节 人物表演的培育 135
第六章 江苏艺术家与创意阶层成型 142
第一节 电影创意阶层的形成 142
第二节 电影作品:创意阶层摇篮 149
第三节 从事电影教育 157
第七章 江苏艺术家电影文化产业实践的启示 164
第一节 精神底质的当代延续 164
第二节 区域影响与传统阻抑 166
第三节 走向市民大众 174
下编 181
第八章 周瘦鹃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产业 183
第一节 哀情片的奠基者 183
第二节 电影舆论的制造 191
第三节 《影戏话》的写作 195
第九章 包天笑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产业 206
第一节 电影编剧的先行者 206
第二节 电影活动的特征 214
第三节 电影活动的贡献 219
第十章 徐卓呆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产业 227
第一节 国产滑稽片的奠基人 227
第二节 滑稽片创作的特征 234
一、关注当代现实与市民生活的创作取向 234
二、别具一格的叙事创意 236
三、充满镜头感的影像创新 237
第三节 电影活动的文化印记 239
一、吴文化赋予他文艺创作的特长,海派文化赋予他更为开阔的创作眼界 239
二、吴文化赋予他创新进取的精神,海派文化为他搭建市场探索的大舞台 241
三、吴文化赋予他体味市民生活的敏锐,海派文化赋予他笑看生活的人生态度 246
第十一章 范烟桥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产业 250
第一节 “明星”职员 250
第二节 电影观念 253
第三节 电影音乐创作 259
第十二章 徐碧波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产业 263
第一节 电影园圃的拓荒者 263
第二节 参与友联影片公司工作 266
第三节 开拓沪外放映市场 270
附录 277
附录一 江苏艺术家早期主要电影活动年表 277
一、周瘦鹃电影活动年表 277
二、包天笑电影活动年表 281
三、徐卓呆电影活动年表 284
四、范烟桥电影活动年表 288
五、徐碧波电影活动年表 289
六、郑逸梅电影活动年表 291
七、程小青电影活动年表 294
八、朱瘦菊电影活动年表 297
九、陆澹庵电影活动年表 301
十、姚苏凤电影活动年表 303
十一、洪深电影活动年表 305
附录二 江苏艺术家发表的部分电影评论 308
一、周瘦鹃发表的电影评论 308
二、包天笑发表的电影评论 309
三、徐碧波发表的电影评论 310
四、徐卓呆发表的电影评论 310
五、范烟桥发表的电影评论 310
六、程小青发表的电影评论 311
七、朱瘦菊发表的电影评论 311
八、顾明道发表的电影评论 311
九、江红蕉发表的电影评论 311
十、毕倚虹发表的电影评论 311
十一、严独鹤发表的电影评论 311
十二、程瞻卢发表的电影评论 311
十三、姚苏凤发表的电影评论 311
十四、冯叔銮(马二先生)发表的电影评论 312
参考文献 313
索引 322
后记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