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近代大学的产生 6
1.1.1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特征 6
1.1.2 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7
1.1.3 二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9
1.2 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11
1.2.1 清王朝的高等教育 11
1.2.2 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 13
1.2.3 革命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 17
1.2.4 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8
1.3 高等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及其作用 20
1.3.1 高等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及其作用 20
1.3.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
1.3.3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3
1.4 国外高等教育观念与思想流派 24
1.4.1 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的高等教育思想 25
1.4.2 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的高等教育思想 26
1.4.3 永恒主义者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 27
1.4.4 要素主义者科南特的高等教育思想 29
1.4.5 逻辑实证主义者罗素的高等教育思想 30
1.4.6 其他高等教育思想家 32
第2章 高等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五个子系统的构建 35
2.1 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35
2.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长效运行机制构建要素 36
2.2.1 权威组织机构与高素质管理队伍构建 36
2.2.2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结构 38
2.3 教学质量决策实施系统 39
2.4 教学质量保障支持系统 40
2.4.1 党委、校行政 43
2.4.2 教学指导委员会 43
2.4.3 教务处(部) 43
2.4.4 教学系 43
2.4.5 各相关职能部门 44
2.4.6 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 44
2.4.7 学生信息员队伍 44
2.5 教学质量标准运行系统 44
2.6 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系统 46
2.6.1 学生信息 46
2.6.2 教学评估信息 47
2.7 教学质量信息检测反馈系统 49
2.7.1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学业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51
2.7.2 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建立的原因 53
第3章 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的构建 55
3.1 引言 55
3.1.1 质量目标是影响教学质量结果的第一要素 59
3.1.2 目标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59
3.1.3 建立科学的合作目标体系 60
3.2 目标体系的建立 61
3.2.1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 61
3.2.2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 61
3.2.3 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 62
3.2.4 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 62
3.2.5 信息反馈调控体系 63
3.3 高校学业预警机制的构建 63
3.3.1 学业预警现状 63
3.3.2 情况分析总结 65
3.3.3 学业预警机制构思 66
3.3.4 学业预警预期效果 67
3.4 完备的学生学业预警制度的具体措施 67
3.4.1 制定科学的流程 68
3.4.2 预警过程研究 68
3.4.3 学生学业预警实际可操作性办法 69
3.5 目标体系的实现 75
3.5.1 建立教学质量准则与标准体系 75
3.5.2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方法体系 75
3.5.3 构建教学效果与评价体系 77
3.6 模块方案设计 78
3.6.1 建立体系框架 78
3.6.2 制定准则和标准 78
3.6.3 编写管理系统 79
3.6.4 预警信息处理 80
第4章 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准则和标准体系的构建 81
4.1 国外内部质量保障研究意义 82
4.1.1 选题背景 82
4.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86
4.2 国外研究现状 90
4.2.1 美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90
4.2.2 日本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90
4.2.3 英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91
4.2.4 德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91
4.2.5 澳大利亚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91
4.2.6 国内外质量保障比较及启示 92
4.3 我国国内教育质量的区域差距 94
4.3.1 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差异 94
4.3.2 高等教育办学成效差异 95
4.3.3 国内地区现状差异的分析 96
4.4 教学质量概述 99
4.4.1 教学质量观的发展 99
4.4.2 教育质量理论框架 100
4.4.3 学生满意度的理论 101
4.5 质量体系的模型 102
4.5.1 模糊综合评价 102
4.5.2 模型基本假设 102
4.5.3 模型分析 103
4.5.4 模型方法 104
4.6 教学质量体系 106
4.6.1 信息收集 106
4.6.2 信息分析 108
4.6.3 信息反馈及评价结果 110
4.7 质量准则的构建 110
4.7.1 教学评估的内容 110
4.7.2 教学评估的特征 110
4.7.3 教学评估的方法 111
4.8 信息可信度 113
4.8.1 问卷的信度 113
4.8.2 影响信度的因素 114
4.9 信息系统的应用 114
4.9.1 信息系统介绍 114
4.9.2 信息系统功能 115
4.9.3 信息系统实现 115
第5章 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方法体系的构建 117
5.1 问题的提出 117
5.1.1 研究现状综述 118
5.1.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5.1.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5.1.4 研究目的意义 125
5.2 监控模块指标 125
5.2.1 学期教学质量监控点 125
5.2.2 教学质量监控指标 126
5.2.3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指标 127
5.2.4 听课质量评估指标 128
5.3 监控模块设计 129
5.3.1 E-R模式概念 130
5.3.2 设计局部E-R模式 131
5.4 监控过程设计 132
5.4.1 数据库设计描述 132
5.4.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133
5.4.3 前台界面与后台数据库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134
第6章 高等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总体设计 138
6.1 引言 138
6.1.1 系统开发背景 139
6.1.2 系统开发的主要内容 140
6.2 可行性分析 140
6.2.1 技术可行性 140
6.2.2 经济可行性 140
6.2.3 操作可行性 141
6.3 需求分析 141
6.3.1 系统设计方式 141
6.3.2 系统逻辑模型 142
6.3.3 数据字典定义 144
6.3.4 数据流的定义 145
6.3.5 数据存储定义 146
6.3.6 数据处理 146
6.4 系统开发准备 148
6.4.1 开发框架 148
6.4.2 开发语言及其特性 149
6.4.3 开发工具 149
6.4.4 Navicat for MySQL介绍 150
6.5 概要设计 150
6.5.1 系统运行总体流程 151
6.5.2 目标系统体系结构 153
6.6 数据库设计 154
6.6.1 数据库逻辑设计 154
6.6.2 数据库逻辑实现 156
6.7 详细设计 157
6.7.1 命名规则 157
6.7.2 模块设计 158
6.7.3 登录模块实现 159
6.7.4 教师授课评估模块实现 159
6.7.5 学生学习评估模块实现 161
6.7.6 信息反馈模块实现 162
6.7.7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163
6.8 系统测试 164
6.8.1 软件测试基础理论 164
6.8.2 软件测试目的 164
6.8.3 软件测试方法分类 164
6.8.4 教学效果与评价系统测试 166
附录 171
结束语 188
后记 190
参考文献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