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1
序言 1
导论 1
书名缩略表 1
第一篇 马克思 1
第一章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3
国家与“真正的民主” 8
革命实践 11
异化与国民经济学理论 15
早期共产主义观 23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 26
唯物主义的主旨 30
前阶级体制 34
古代世界 38
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 41
第三章 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49
阶级支配 51
阶级结构与市场关系 53
意识形态与意识 57
第四章 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64
剩余价值理论 64
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矛盾” 73
“贫困化”论题 77
积聚与集中 80
资本主义的超越 83
第二篇 涂尔干 89
第五章 涂尔干的早期著作 91
社会学与“道德生活科学” 93
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的关注点 98
有机团结的发展 105
个人主义与失范 109
第六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 112
自杀问题 112
“外在性”与“制约性” 117
解释性通则的逻辑 121
常态与病态 124
第七章 个人主义、社会主义与“职业群体” 129
与社会主义的冲突 129
国家的作用 134
民主与职业群体 136
第八章 宗教与道德准则 142
神圣之物的性质 144
祭典与仪式 149
知识的范畴 152
理性主义、伦理与“个人崇拜” 155
第三篇 马克斯·韦伯 161
第九章 马克斯·韦伯:新教与资本主义 163
早期的著作 164
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 169
新教禁欲主义的影响 173
第十章 韦伯的方法论著作 180
主观性与客观性 181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187
理想类型的建构模式 191
第十一章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196
解释社会学 196
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的定位 204
合法性、支配和权威 208
市场关系的影响:阶级与身份集团 219
第十二章 理性化、“世界宗教”与西方资本主义 226
宗教与巫术 227
印度和中国的神义论 231
世俗理性主义的蔓延 239
第四篇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理论 249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影响 251
德国的社会与政治:马克思的立场 252
韦伯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关系 257
19世纪的法国: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兴起 265
涂尔干对马克思的评价 269
第十四章 宗教、意识形态与社会 277
马克思与韦伯: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问题 278
世俗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 289
马克思与涂尔干:宗教与现代个人主义 293
第十五章 社会分化与分工 302
异化、失范与“自然状态” 303
社会分工的未来 308
官僚制问题 313
结论 320
后记 马克思与现代社会学 325
参考书目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