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心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建均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52805420
  • 页数:2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试图站在当代文学理论的高度,利用当代的文学理论、美学、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进行透视、爬剔、梳理、连缀,使之纳入新的文学理论框架之中,成为作家心理学、创作心理学、作品心理学、读者心理学,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精华重放异彩。

绪论 1

第一章 作家心理学 3

第一节 对作家个性心理结构的探讨 3

一、对人的先天资禀的分析——《内经》 5

二、对人的才能类型的分析——《人物志》 8

三、对作家个性心理结构的分析 10

(一)单维的分析——“赋心”“赋神” 10

(二)二维的分析——天性学力,均不可废 11

(三)多维的分析——才、胆、识、力 13

第二节 作家的生活 17

一、童年——作家大厦的基石 17

二、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1

三、体验——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23

(一)缺失性体验——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24

(二)丰富性体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5

(三)崇高体验——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26

(四)愧疚体验——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繇识九还 27

(五)神秘体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29

(六)孤独体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0

(七)皈依体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1

四、命运——诗穷而后工 32

五、道德修养——诗品出于人品 37

第三节 作家的创造能力 42

一、观察感受能力——写气图貌,情貌无遗 42

二、直觉体验能力——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44

三、记忆联想能力——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47

四、想象变形能力——黄河之水天上来 50

第二章 创作心理学 54

第一节 创作动机 54

一、创作动机的起因 54

(一)诗言志——诗言志,歌永言 55

(二)诗缘情——诗缘情而绮靡 57

1.志向、怀抱 57

2.美刺工具 57

3.志为意愿 58

二、创作动机的引发——物感 60

三、创作动机的复杂性 64

第二节 创作构思 66

一、构思的完形性——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66

二、构思的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68

三、构思的移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71

四、作家构思中的变态心理——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 76

五、构思的孕育——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 80

第三节 创作传达 83

一、传达的能力——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83

二、外化的欲望——蓄极积久,势不能遏 84

三、灵感的观照——恍惚而来,不思而至 86

四、传达的完成——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89

第三章 文学作品心理学 91

第一节 文学的心理特质 91

一、文学的缘起——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91

二、文学的内核——言志、抒情 93

三、文学的目的——泄导人情 97

(一)抒情——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98

(二)教化——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100

(三)讽谏——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101

(四)愉悦——小说以怡神悦魄为主,使人之碌碌此世者,咸弃其焦思繁虑,而暂迁其心于恬适之境者也 103

第二节 文学史——灵魂的历史 106

一、民族的心史 107

(一)神话、歌谣——初民心态的勾勒 108

(二)《诗经》《楚辞》——南北方人民心态的描述 109

(三)《诗经》“原型”——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112

(四)不平则鸣——民族心理历程的内动因 116

二、时代精神 118

(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时代的最强音——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118

(二)时代造就伟大的作家——子美不遭天宝之乱,何以发忠愤之气,成百代之宗 120

三、环境的风貌 121

(一)环境对文学的巨大影响——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122

(二)文学反映环境的风貌——陈之则足以观其风,歌之则足以贡其俗 123

四、作家的风格——文如其人 127

第三节 文学的艺术形象 132

一、意象 132

(一)中国古代意象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132

(二)意象的特征——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 136

1.借助语言,超越语言 136

2.假之于象,超象显现 137

(三)意象的种类——描写型、抒情型、比喻型、象征型 138

1.描写型意象 138

2.抒情型意象 138

3.比喻型意象 139

4.象征型意象 140

二、意境 141

(一)中国古代意境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是也 141

(二)意境的特征——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146

1.情景交融 146

2.虚实相生 147

3.形神兼备 148

三、典型 149

(一)中国古代典型说——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150

(二)类型化典型的理论——举一孝子,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一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151

(三)个性化典型的理论——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 153

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 157

(一)情与理的矛盾——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158

(二)人物的心理流——此时无声胜有声 160

(三)人物的心理系统——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 161

(四)人物的心理层次——拷问出那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162

(五)人物的心理波动——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163

(六)人物的变态心理——酒后吐真言 165

(七)人物的性心理——食色,性也 169

(八)人物的集体无意识——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 173

第四章 读者心理学 176

第一节 读者的心理结构 176

一、读者和作者——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176

二、阅读基奠 178

(一)社会经济地位——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178

(二)生活经历——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 179

(三)职业——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 180

(四)文化水平——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181

(五)兴趣爱好——意趣所见,多见于嗜好 181

三、阅读的态度和心境 182

(一)阅读态度——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 182

(二)阅读心境——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 183

四、阅读的能动作用 184

(一)读者驰心骋想——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何必不然 185

(二)读者左右作者——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186

第二节 作品的灵虚性 188

一、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189

二、形神——不曰形,曰貌,而曰神者,以天下之人形同者有之,貌类者有之,至于神,则有不能相同者矣 190

三、意象——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191

四、意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91

五、象外——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可容易谈哉 192

六、味外——华之人以(醯、鹾)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193

第三节 文学的意义 195

一、文学的意义——作品的空白和读者视点的融合 195

二、文学意义的内核——真、善、美 197

(一)文学的“真”——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198

(二)文学的“善”——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200

(三)文学的美学意义——陶写性情,感发意志,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有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者 203

三、文学意义的契机——美感 205

(一)形象的美感——飘飘然仿佛出于人目前 205

(二)真实的美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207

(三)典型的美感——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赅,片语而洪纤靡漏 209

(四)内容和形式关系的美感——雕琢其章,金玉其相,言文质美也 210

(五)结构的美感——总文理,统首尾,定予夺,合涯际,弥纶一篇,杂而不越 211

(六)语言的美感——字字铿锵,人人乐听,有金声掷地之评 212

(七)风格的美感——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 215

四、文学意义的实现——审美 216

(一)审美态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17

(二)审美注意——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218

(三)审美想象——身不离于衽席之上,而游于六合之外;生乎千古之下,而游于千古之上 220

(四)审美移情——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221

(五)审美距离——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223

(六)审美过程——言→实象→意象→象外之象→无象之象 226

1.言——审美注意 227

2.实象——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 227

3.意象——对实象的体验和玩味 228

4.象外之象——意象深层意蕴的开掘 229

5.无象之象——审美的混沌 231

后记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