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文件与规定 3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政务院 3
高等学校教材编写暂行办法&高教部 5
《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老舍 蔡仪 王瑶 李何林 7
关于各高等学校组织翻译苏联教材制定计划时应注意的事项的指示&教育部 14
关于组织交流高等学校教师编写的讲义的几项规定&高等教育部 17
关于改变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办法的通知&高等教育部 19
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学方针和教材编选工作的报告&中央宣传部 21
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周扬 25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贺桂梅 29
第二编 事件与问题 36
(一)当代文学能否写史 36
当代文学不宜写史&唐弢 36
关于“当代文学史”&施蛰存 37
当代文学应该写史&晓诸 40
(二)“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新文学整体观 4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缘起&陈平原 钱理群 黄子平 4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批判&[韩]全炯俊 48
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陈思和 55
(三)重写文学史 64
关于重写文学史专栏的对话&陈思和 王晓明 64
历史视野中的“重写文学史”&王晓明 杨庆祥 71
“重写文学史”:个人主体的焦虑&张颐武 83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辨析&罗守让 92
(四)“再解读”与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108
我们怎样想象历史&[美]唐小兵 108
重写中国文学史——王德威教授访谈之一&[美]王德威 苗绿 118
“再解读”:文本分析与历史解构&贺桂梅 123
“再解读”研究述评&周薇 128
“再解读”的再解读——唐小兵教授访谈录&[美]唐小兵 李凤亮 135
(五)“重返八十年代” 146
怎样对“新时期文学”做历史定位?——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之一&程光炜 146
重返八十年代:为何重返以及如何重返——就“八十年代文学研究”接受人大研究生访谈&李杨 154
“重返八十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王尧 163
第三编 评价与探索 172
(一)当代文学评价 172
对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评价&陈晓明 172
王蒙、陈晓明为何乐做“唱盛党”?&肖鹰 179
当代文学一片凋零?——如何评价当代文学&杨利景 183
当代文学:基本评价与五个面影&李建军 185
“莫言热”背后,如何确立当代文学价值?&傅小平 189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 陈平原 钱理群 193
(二)“十七年文学”评价 206
文学评论与价值取向——从“十七年文学”的评价谈起&张炯 206
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李杨 洪子诚 211
“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学科史意义&曾令存 224
关于“十七年文学”的评价问题&王彬彬 229
“十七年”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杨利景 233
(三)“红色经典”评价 242
“红色经典”:虚假的命名?&刘勇 242
论“红色经典”的经典性意义和经典化定位&杨经建 246
“史诗性”与“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评估&阎浩岗 252
红色经典及其当代境遇——当代文学的红色传统与当代变异&王学谦 260
(四)学科建设与探索 268
我们为何犹豫不决&洪子诚 268
一个人与一个学科&曹文轩 272
当代文学学科的认同与分歧的反思&程光炜 277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史料意识的自觉&吴秀明 285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及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李宪喻 290
文学的身份认同:民族的还是国家的?——与陈国恩教授商榷&付祥喜 303
第四编 时间与空间 314
(一)当代文学时间:分期问题 314
关于建构百年文学史的几点意见和设想&丁帆 314
近代、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须重新划定&高旭东 321
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分期&杨肖 332
认真求实,共同探索——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分期问题讨论会纪实 340
(二)当代文学空间:入史问题 350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述”问题&席扬 350
少数民族文学怎样“入史”&陈国恩 360
多民族文学史的编写问题&曹顺庆 付品晶 363
台港澳文学如何入史&方忠 368
台港澳文学与文学史写作——再谈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刘登翰 374
台港澳文学史叙述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空间维度&王金城 381
海外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陈国恩 388
世界华文文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作用和价值(节选)——以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为例&黄万华 392
“海外接受”文学史写作的可能&刘江凯 397
分论易 整合难——现代通俗文学的整合入史研究&范伯群 401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和入史问题&汤哲声 408
文学史书写中的通俗文学地位论辩&范水平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