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活动通史 第1卷 先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洪宇总主编;申国昌副总主编;广少奎等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532899772
  • 页数:6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套涵盖时间长、关注视野宽、涉及内容广的专史类著作,通过大量第一手史料来构筑从先秦至当今不同历史时期各类教育活动的轮廓,梳理教育活动历史脉络,生动再现活动层面的教育历史,总结各个时期教育活动的特点与规律,找寻历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基点与源泉,重塑教育历史的完整图景,重构教育史学的学科格局,并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历史借鉴。

导言 1

第一章 中国早期的教育活动 10

第一节 教育起源及活动概述 11

一、光明来自东方,东方应重中国 11

二、历史还原的局限性与可能性 13

三、教育活动起源假说 15

四、史前人类教育活动概说 21

五、神话与传说:教育活动的历史回音 25

六、变女为男:欺世盗名的历史篡改 35

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生产教育 39

一、石器时代生产状况概说 39

二、火的发明、控制与技术传承 41

三、工具制造技能及其传承 42

四、采集、狩猎技能及其传承 44

五、农业、畜牧业技能及其传承 46

第三节 中国早期的生活教育 48

一、氏族时期概说及相关问题说明 48

二、婚姻礼俗教育 50

三、生活习俗教育 54

四、原始艺术教育 61

五、原始宗教教育 66

第四节 氏族末期的教育活动及学校教育的萌芽 71

一、“禅让制”及其教化意蕴 71

二、手工业者的技能及其传承 78

三、学校教育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82

四、萌芽形态的学校教育 85

第五节 早期教育活动之补赘 88

一、成年礼活动:基于人类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的研究 88

二、产翁与坐床:一种古老而荒唐的习俗 92

第二章 文教政策的生成与实施 95

第一节 先秦文教政策概说 96

一、文教政策与教育活动关系简析 96

二、夏代存否之论与最早王朝之问 96

三、人与神、德与武关系的不同抉择 99

第二节 上古时代文教政策的生成与实施 100

一、文教政策的最初萌生 101

二、文教政策的重心抉择 101

三、政策实施的主体与对象 103

四、政策实施的例证略析 103

第三节 夏代文教政策的生成与实施 105

一、政策生成背景简述 105

二、文教政策的重心转向 106

三、文教政策的实施条件 110

第四节 商代文教政策的生成与实施 111

一、文教政策的出台背景 112

二、鬼神崇拜下的政策订立 113

三、文教政策的实施保障 117

第五节 西周文教政策的生成与实施 118

一、政策形成背景略析 119

二、文教政策的人伦定位 121

三、文教政策的实施之道 126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文教政策的生成与实施 128

一、人之价值的凸显:政策转变背景述略 128

二、文教政策的悄然回归 129

三、文教政策的一统弱化与多元展现 133

第七节 文教政策再解读:基于“轴心时代”的理论视角 135

一、“轴心时代”理论:一种有用的分析视角 135

二、历代文教政策的袭变承传 138

三、文教政策构成要素简析 141

第三章 官学教育活动 144

第一节 先秦官学及其教育活动概说 145

一、先秦“官学”述略 145

二、官学教育活动概说 146

第二节 夏代官学教育活动 147

一、官学教育活动的肇始 148

二、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151

三、官学教育的管理 154

第三节 商代官学教育活动 155

一、官学教育机构的长足发展 155

二、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157

三、官学教育的管理 162

第四节 西周官学的管理活动 164

一、官学管理的指导思想 165

二、官学管理的体系依托 166

三、官学管理的制度设计 168

四、政教合一:官学管理的主要特色 174

第五节 西周官学的教学活动 175

一、“礼”“乐”之教学活动 175

二、“射”“御”之教学活动 177

三、“书”“数”之教学活动 179

四、中国最早的“素质教育”:“六艺”教育简评 180

第六节 三代官学教育活动之总结 182

一、官学教育活动的总体特征 182

二、官学教育活动的发展轨迹 185

三、官学教育活动简论:基于中外比较的视角 187

第四章 私学教育活动(上) 190

第一节 官学、私学之关系及私学教育活动概说 191

一、官学教育的逐步衰落 191

二、私学教育的异军突起 193

三、春秋私学教育活动概说 195

第二节 孔子私学教育活动综述 196

一、教育活动的参与对象 196

二、教育活动的目标指向 198

三、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科目 199

四、教育活动的原则和方法 200

第三节 孔子私学的教育教学活动 204

一、教育教学活动之动因 204

二、教育教学活动之表现 206

三、教育教学活动之结果 212

第四节 孔子私学的师生交流活动 213

一、师生交流状况概述 213

二、师生交流场景例析 215

三、师生交流效果简述 219

第五节 孔门师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222

一、变革与坚守:实践活动的目标概说 222

二、实践活动的过程与表现 224

三、圆凿方枘:实践活动的结果简析 232

第六节 孔子私学的日常管理活动 234

一、管理活动原因简述 234

二、孔子私学的学生管理 235

三、孔子私学的教学管理 236

四、孔子私学的组织管理 238

五、孔子私学的经费管理 239

第七节 私学教育活动的特点与影响 241

一、私学教育活动特点概述 241

二、私学教育活动影响简评:以“长时段”为视角 243

第五章 私学教育活动(下) 246

第一节 私学教育活动背景及状况概说 247

一、私学活动背景述略 247

二、战国私学活动状况概说 248

第二节 儒家的发展及其教育活动 249

一、儒家的分化及教育活动概说 249

二、颜氏之儒的教育活动 252

三、子夏之儒的教育活动 254

四、子张之儒的教育活动 257

五、子思一派的教育活动 260

六、孟子一派的教育活动 264

七、荀子一派的教育活动 268

第三节 墨家的兴衰及其教育活动 272

一、墨家历史兴衰述论 272

二、内容独特的教育教学活动 278

三、严格平等的学派管理 281

四、急公好义的社会教化 285

五、途径别样的学派论辩 288

六、教育活动的特点与影响 290

第四节 道家及其教育活动 293

一、道家源流与教育活动述要 294

二、老子之“道”的思维追索 299

三、淡泊名利的个体行为解读 304

四、虚心实腹的社会教化探析 309

五、贵己为我的养生教育辨析 314

六、“不言之教”本意匡论 326

七、教育活动的影响与特点 328

第五节 法家及其教育活动 329

一、法家源流与教育活动简析 330

二、教育活动的强力管控 337

三、提倡耕战的教化实践指向 339

四、信赏必罚的教化管理举措 342

五、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手段 347

六、教育活动的特点与影响 351

第六节 名、阴阳、兵、杂等家的教育活动 353

一、名家及其教育活动 353

二、阴阳家及其教育活动 359

三、兵家及其教育活动 364

四、杂家及其教育活动 368

第七节 私学教育活动精髓述要:以儒家教育活动为例 376

一、张扬“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376

二、推重“威武不屈”的理想人格 377

三、奉行“高明中庸”的处世原则 377

四、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378

第六章 稷下学宫的教育活动 380

第一节 学宫概况及教育活动概说 381

一、学宫兴衰状况概说 381

二、稷下活动分梳综论 383

三、人性之辩:关于人的理论纷争 387

第二节 稷下学宫的教育争鸣活动 390

一、不同学派间的争鸣 390

二、同一学派的争鸣 395

三、孟子与淳于髡和告子之辩 398

第三节 教育建言活动 404

一、淳于髡微言谏威王 405

二、王斗建言齐宣王 408

三、孟子屡劝齐宣王 410

四、稷下建言活动简评 414

第四节 师生交流活动 415

一、孟子师生之间的交流 415

二、田巴与鲁仲连之间的活动 419

三、稷下师生活动简评 424

第五节 教育管理活动 425

一、学校管理活动 425

二、教师管理活动 426

三、学生管理活动 427

四、教学管理活动 429

第六节 稷下教育活动之总评 430

一、稷下之学精华简论 430

二、教育活动的历史影响 433

第七章 人才选拔活动 436

第一节 人才选拔活动概说 437

一、“人才”意蕴溯源 437

二、先秦人才选拔活动概说 438

第二节 氏族社会时期的人才选拔 439

一、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439

二、选拔活动的个案与程序 440

三、选拔活动的悄然转轨 442

第三节 夏、商时期的人才选拔 444

一、“世卿世禄”与“以射造士” 444

二、从“布衣卿相”到“三宅三俊” 445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人才选拔 449

一、人才选拔传统的继承与突破 450

二、里选、贡士与考选 450

三、西周人才选拔的主要特点 457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选拔 458

一、人才问题的重新论定 459

二、选拔活动的主体、方式与个案举隅 461

三、军功入仕:选拔活动的应时之举 468

第六节 “三选法”:人才选拔程序例析 471

一、乡长之选 471

二、官长之选 472

三、国君亲选 473

四、“三选法”简评 473

第七节 人才选拔活动之总评 475

一、选拔活动的演进趋势 475

二、选拔活动意义阐释 477

第八章 家庭教育活动 481

第一节 家庭教育活动概说 482

一、“家庭”概念及类型衍变述略 482

二、先秦家庭教育活动概说 485

第二节 帝王宫廷教育活动 487

一、以德育人的继承人教育 487

二、以射教子的夏代宫廷教育 488

三、乐孝并重的商代宫廷教育 489

四、西周宫廷胎孕教育 490

五、西周宫廷幼儿教育 492

第三节 贵族家庭教育活动 494

一、舞乐侑食的家庭教育 494

二、卜筮乐教:商代的家庭教育 497

三、礼乐育人的家庭教育 498

四、春秋时期的家庭教育 500

第四节 职官家庭教育活动 502

一、夏代职官的家庭教育 502

二、商代职官的家庭教育 503

三、西周职官的家庭教育 504

第五节 士的家庭教育活动 505

一、“学而优则仕” 506

二、孔子的家庭教育 507

三、“士无定主”“以显为用” 511

第六节 手工业者的家庭教育活动 513

一、工商食官的家庭教育 513

二、以职为氏的家庭教育 514

三、师徒授受的作坊教育 515

四、分业而教的行业教育 516

五、百工之家的技能教育 517

第七节 女子家庭教育活动 519

一、先秦女教活动概说 520

二、女德母范教育 523

三、男女之别教育 525

四、婚姻礼节教育 527

五、敬事公婆教育 529

六、古代中外女教活动略比简析 530

第八节 家庭教育活动个案举隅 532

一、伊尹和傅说的王子教育 533

二、姬旦的宫廷教育活动 534

三、“周室三母”的教育活动 537

四、孟母的家庭教育活动 538

第九章 社会教育活动 541

第一节 风俗教育活动 542

一、“风俗”含义溯源 542

二、先秦风俗概述及后人之论说 544

三、上古时期的风俗教育 546

四、夏、商和西周的风俗教育 546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俗教育 548

六、《山海经》中的风俗教育思想 549

第二节 宗教教育活动 550

一、多元崇拜的上古宗教教育 551

二、由泛神到多神的夏代宗教教育 555

三、天人贯通、共铸一统的商代宗教教育 558

四、由天而人的西周伦理宗教教育 560

五、从二元并举到一元融合:先秦宗教教育活动综论 563

第三节 传艺授徒活动 565

一、早期社会的传艺授徒 565

二、夏、商、西周的传艺授徒 567

三、春秋时期的传艺授徒 568

四、战国时期的传艺授徒 569

五、《考工记》中的手工技艺 571

第四节 法制教育活动 574

一、上古时期的法制教育 574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教育 575

三、春秋时期的法制教育 577

四、战国时期的法制教育 579

第五节 礼仪教育活动 580

一、上古时期的礼仪教育 581

二、夏、商时期的礼仪教育 582

三、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 584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教育 586

五、从仪行、称谓看先秦礼仪教育 589

六、“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辨析 591

第六节 社会教育活动个案研究:以儒家言行为例 593

一、张扬人本理念 593

二、鼓励入世从政 596

三、恪守名分礼仪 598

四、主张内圣外王 599

五、提倡尊师爱生 600

第十章 少数民族教育与教育交流活动 604

第一节 概说 605

一、“民族”和先秦“少数民族” 605

二、民族教育与教育交流 608

三、教育交流活动的特点与方式 610

第二节 肃慎教育活动及其交流 611

一、肃慎及其教育活动概述 612

二、肃慎与中原民族的教育交流 614

第三节 东胡教育活动及其交流 616

一、东胡及其教育活动概述 616

二、东胡与中原民族的教育交流 619

三、教育交流的结果:“胡服骑射”个案分析 621

第四节 东夷教育活动及其交流 622

一、东夷及其教育活动概述 623

二、由夷而夏 626

三、齐鲁治国 628

第五节 百越教育活动及其交流 631

一、百越及其教育活动概述 632

二、百越与中原民族的教育交流 636

三、百越与其他民族的教育交流 640

第六节 西羌教育活动及其交流 644

一、西羌及其教育活动概述 644

二、西羌与中原民族的教育交流 648

三、教育交流的结果:融入中原 653

第七节 北狄教育活动及其交流 653

一、北狄及其教育活动概述 653

二、北狄与中原民族的教育交流 658

三、教育交流的结果:中山国个案分析 664

第八节 民族教育交流活动总论 667

一、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667

二、教育及其交流活动的思考 668

结语 671

参考文献 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