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近代儒学 341
弁言 341
第三十章 严复 344
第一节 “自己而已”的气一元论 345
第二节 经验论思想 347
第三节 进化论思想 349
第四节 中西文化比较 352
第三十一章 康有为 356
第一节 元气——仁本体论 356
第二节 变易思想 359
第三节 人性论 362
第四节 “大同”理想 365
第五节 “孔教说” 368
第三十二章 谭嗣同 371
第一节 “仁”本体论 371
第二节 “转识成智”的认识论 373
第三节 “破对待”说 375
第四节 人道主义 378
第三十三章 章太炎 381
第一节 “真如”本体说 381
第二节 “俱分进化论” 384
第三节 孔子之真面目 387
第四节 唯识之理想宗教 390
第三十四章 梁启超 393
第一节 心物关系论 393
第二节 “新史学” 396
第三节 文化观 400
第四节 “新民说” 404
第三十五章 王国维 408
第一节 哲学观 408
第二节 儒家之天道观 411
第三节 生活的本质是欲望 414
第四节 儒学之发展 417
第七编 现代儒学(上) 421
弁言 421
第三十六章 马一浮 424
第一节 心本体论 424
第二节 “知能合一”与“性修不二” 427
第三节 涵养与致知 430
第四节 “六艺论” 432
第三十七章 熊十力 436
第一节 心本体论 436
第二节 “体用不二”与“翕辟成变” 440
第三节 “性智”与“量智” 443
第四节 内圣外王 446
第三十八章 张君劢 450
第一节 由心物二元到心一元论 451
第二节 “自由意志”的人生观 453
第三节 儒家哲学之特质 456
第四节 中国文化之复兴 459
第三十九章 梁漱溟 463
第一节 意欲本体论 463
第二节 “现量”“比量”与“非量” 466
第三节 “文化三路向”说 469
第四节 “伦理本位”的社会理想 473
第四十章 冯友兰 476
第一节 理本体论 477
第二节 正负方法与觉解 480
第三节 人生“四境界说” 484
第四节 以哲学代宗教 487
第四十一章 贺麟 490
第一节 心本体论 490
第二节 直觉论 493
第三节 知行合一新论 496
第四节 儒家思想之新开展 499
第四十二章 钱穆 503
第一节 心本体论 503
第二节 儒家之“人道” 507
第三节 文化“三阶层论” 510
第四节 “自本自根”之“文化更新” 513
第八编 现代儒学(下) 517
弁言 517
第四十三章 方东美 520
第一节 哲学观 520
第二节 生命本体论 524
第三节 “六境界说” 527
第四节 “哲学三慧” 529
第四十四章 徐复观 533
第一节 “心”的文化 533
第二节 “形而中学” 536
第三节 传统与文化 539
第四节 人类文化何以近于“全” 542
第四十五章 唐君毅 546
第一节 哲学观 547
第二节 心本体论 549
第三节 “心通三界九境” 552
第四节 中西文化之“十字架”式交叉 555
第四十六章 牟宗三 559
第一节 良知本体论 559
第二节 道德的形上学 562
第三节 儒学三期说 565
第四节 “内圣开出新外王” 568
第四十七章 张岱年 572
第一节 “一本多级”之物本论 572
第二节 “真知三表”之经验论 576
第三节 “充生以达理”之人生论 579
第四节 “文化综合创新论” 582
第四十八章 罗光 586
第一节 生命本体论 586
第二节 单体成因论 590
第三节 生命的超越 592
第四节 儒教论 595
主要参考文献 598
后记 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