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论溯源篇 1
一、绪论 3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3
(二)核心概念 4
(三)研究价值 12
(四)研究综述 13
(五)本书的基本思路 20
(六)主要结论 23
二、对高职教育与高职院校的认识 26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 26
(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概述 29
(三)高职教育的理念、目的与使命 34
(四)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 36
三、学分制综述 40
(一)学分制的内涵 40
(二)学分制制度的历史发展概述 41
(三)学分制的主要构成 52
(四)当代学分制功能的拓展 58
(五)学分制的特点 62
(六)学分制下课程的多样化特征 65
(七)学分制框架下教学管理的特征 66
(八)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运行组织体系及教学资源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 69
(九)影响学分制自由度的相关因素的一般分析 71
四、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73
(一)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的哲学基础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73
(二)职业教育实施学分制的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86
(三)职业教育实施学分制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89
(四)职业教育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研究 101
中篇 应用设计篇 115
五、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条件与作用分析 117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和教学运行组织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17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系统分析 133
(三)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与作用分析 141
(四)实施学分制应具备的基础 146
六、高职院校适应学分制要求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与功能分析 150
(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研究 150
(二)新的课程结构体系范式的具体设计 155
(三)新的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171
(四)几种特例变形的课程框架体系设计 174
七、高职院校学分制制度主要内容设计 177
(一)高职院校与普通学术型本科院校实行学分制的差异对比分析 177
(二)高职院校学分制制度方案设计的原则 178
(三)高职院校学分制制度的设计思路 179
(四)高职院校学分制制度核心内容的系统设计 182
(五)非学校正规教育学习的学分认定和学分置换初步研究 190
(六)学分互认的标准与规范初步研究 192
(七)实施学分制学校内部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194
八、适应高职院校学分制制度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构建研究 199
(一)目前教学运行组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
(二)目前影响高职院校学分制制度自由度的相关因素的影响度分析 201
(三)教学运行组织体系的重构研究 203
九、适应高职院校学分制制度的教学资源分配与使用体制机制研究 212
(一)教学资源及其配置的界定 213
(二)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和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研究的基本问题 214
(三)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分类 216
(四)国外高校教学资源分配与使用的机制、方式和方法状况概述 217
(五)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分配与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20
(六)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使用中主要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229
(七)高职院校以需求为导向分配与使用教学资源的必要性 232
(八)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分配与使用的原则 235
(九)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分配与使用机制的体制、制度框架研究 237
十、适应高职院校学分制制度的教学变革与学生事务管理变革研究 244
(一)教学模式的变革 245
(二)教师身份与作用的变革 247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249
(四)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的变革 254
(五)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变革 256
下篇 操作策略篇 259
十一、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框架设计 261
(一)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261
(二)课程与计划管理子系统框架设计 265
(三)成绩与学分管理子系统框架设计 267
(四)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子系统 274
十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策略与规程 279
(一)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阶段划分与相应的实施要求 279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整体策略与措施 281
(三)学业作品认定、非学校正规教育学习学分认定与置换和学分互认的操作规程 290
(四)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主要策略研究 296
十三、实施案例 304
(一)实施的主要过程与做法 304
(二)阶段实施的初步成效 308
(三)阶段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经验教训 311
十四、与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相关的文件参考样本 313
(一)样本一:学分制实施规定与办法 313
(二)样本二:实施新的课程结构体系框架的方案 320
(三)样本三:实施新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的方案 326
(四)样本四: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334
(五)样本五:学生申请免修课程、置换课程、替代学分管理办法 345
(六)样本六:专业群学生选择专业的实施意见 356
(七)样本七:学生选择专门化拓展课程组实施意见 357
(八)样本八:专门化拓展课程组及其课程设置与调整和实施管理办法 359
(九)样本九:任意拓展选修课程(组)建设与实施管理办法 362
(十)样本十:辅修拓展课程组设置与实施管理办法 365
(十一)样本十一:学业导师制实施与管理办法 366
(十二)样本十二:学业作品实施、认定与管理办法 368
参考文献 371